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病率增长迅速,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对T2DM实施胰岛素强化治疗可迅速控制血糖同时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甘精胰岛素、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NPH)和地特胰岛素均可被用作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中的基础胰岛素,但各有其特点。本研究对住院T2DM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比较以甘精胰岛素、诺和灵N或地特胰岛素为基础胰岛素的三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的疗效。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172例,年龄在40岁~70岁,2型糖尿病诊断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HbAlc>7%(2-3月内血糖控制不达标)。根据选用不同基础胰岛素分为三个治疗组:Ⅰ组(甘精胰岛素组,n=57)、Ⅱ组(NPH组,n=55)和Ⅲ组(地特胰岛素,n=60)。入选患者均停用原控制血糖治疗方案,改为餐时胰岛素加基础胰岛素的强化方案,餐时胰岛素选用诺和灵R,在餐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NPH和地特胰岛素随机选择一种作为基础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入组患者同时接受严格的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治疗。治疗过程中根据检测的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用量,不加用任何口服降糖药物,使血糖达到目标值(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h血糖<10mmol/L).根据临床路径规定,胰岛素强化治疗时间设定为10~14天。当T2DM患者出现日胰岛素总剂量>70U时,受试者除外。观察组内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c-肽,HbAlc、HOMA-IR差异,组间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C-肽,HbAlc、HOMA-IR差值比较,以及组间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达标时胰岛素日总剂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和费用的差异。结果:入组对象172例,因胰岛素日总剂量超过70U被除外者14例,其中Ⅰ组除外9例,剩余48例;Ⅱ组除外5例,剩余50例;Ⅲ组无除外病例,为60例。三组患者基线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空腹(1.61±4.05mmol/L,1.96±2.89mmolL,1.65±3.22mmol/L)和餐后血糖(11.22±10.18mmol/L,10.91±5.11mmol/L,9.26±9.08mmol/L).HbAlc水平(0.61±0.72%,0.63±0.55%,0.61±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餐前和餐后胰岛素浓度均升高显著(P<0.01);Ⅰ组和Ⅲ组的空腹C肽明显升高(P<0.01),但Ⅱ组的空腹C肽升高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的餐后C肽浓度均下降,无统计学意义;Ⅰ、Ⅲ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上升,Ⅱ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下降,变动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控制血糖达标所需时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每日千克体重使用短效胰岛素剂量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但Ⅰ组每日千克体重基础胰岛素用量显著多于Ⅱ组(0.25±0.07vs0.19±0.07)和Ⅲ组(0.25±0.07vs0.19±0.06)(均P<0.05),同样Ⅰ组的每日千克体重总胰岛素剂量大于Ⅱ组和Ⅲ组(P<0.05和P<0.01);由于地特胰岛素单支价格最高,所以日均药费显示Ⅲ组高于Ⅰ组,Ⅱ组药费最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在规定的时间内经治疗,血糖控制未能达标的比例以Ⅰ组最高,Ⅲ组最低,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因胰岛素日使用总剂量超过70U停止继续观察的病例比率Ⅰ组高于Ⅱ组,Ⅱ组高于Ⅲ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各组间的低血糖发生率Ⅰ组最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住院的T2DM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甘精胰岛素、诺和灵N和地特胰岛素分别作为基础胰岛素的三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具有相类似的控制血糖效果;三种胰岛素强化方案控制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国产甘精胰岛素组和地特胰岛素组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强于NPH;国产甘精胰岛素的敏感性和生物效应较NPH和地特胰岛素差,日使用剂量较NPH和地特胰岛素显著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