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基调。随着长江经济带相关战略决策的制定、实施,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运输网络规模不断扩大,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迅速增长。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要求决定了未来一定时期内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运输服务需求将在原有规模基础上继续维持较高增长速度,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将持续增加。据此趋势,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将愈发显著,碳排放总量到2030年难以达到峰值。因此,通过更有力的管理措施、更高效的技术手段减少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提高碳排放效率,成为“支撑和保障国家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全要素视角出发,系统研究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等问题,并提出减少碳排放、提升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分析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概况,运用“自上而下”模型测算碳排放量、分析其时间分布特征及空间差异。主要结论: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但所付出的能源环境代价巨大;2005-2016年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单位GDP碳排放、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总体下降;各省市碳排放总量、单位GDP碳排放、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界定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概念,基于方向性SBM-GML指数模型测度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分析其演变特征,采用Moran’s I指数研究其空间自相关性。主要结论: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投入固定量的资本、人力、能源要素,所能实现的最大换算周转量以及最少碳排放;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整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水平偏低,均值仅为0.7346;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各省市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呈现弱负相关性、产生了“虹吸效应”、发展缺乏联动性。(3)运用通径分析研究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受交通运输业内、外部诸多因素影响,且各指标之间独立性与相关性并存;各指标对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综合作用绝对值排序为:产业结构>人均GDP>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能源强度>运输强度。(4)考虑交通运输业事权和可控性,研究运输结构、能源强度对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运输结构优化、能源强度降低对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提升起正向作用,能源强度的作用小于运输结构,但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造成能源强度对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作用被低估。(5)基于上述研究提出提升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运输结构、降低运输强度,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加快技术进步,实施区域差别化政策,加强区域联动发展等6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