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在北京按摩医院就诊的大多数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引起腰痛的病因有多种,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腰椎管狭窄、腰部肿瘤及椎管肿瘤、腰部骨折等,其中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常见。因其复杂的病因、不明的病机和易复发性,是目前研究的关注重点。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的变性,纤维环的破裂,致髓核膨出或者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者脊髓,而出现的以腰臀部疼痛、下肢麻痛以及活动受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临床上以L4-L5、L5-S1椎间盘突出发病率最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年龄和其职业相关,以25-55岁年龄范围的人群发病率最高,与工作负荷大、劳动活动多、损伤机会多有关。特别是在中大型城市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劳累强度的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发病率曾逐年增加趋势。目前国、内外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但临床治疗效果很难确定,都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并且大部分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人门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因此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法,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目的本课题采用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意在通过临床观察,分析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在北京按摩医院(在2017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50例),先行推拿手法治疗,再行针刀治疗,针刀治疗选取喜灸牌Ⅰ型4号针刀(中德合资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批号1808001),术前准备、体位、定点标记、常规消毒、麻醉以及进针步骤严格遵循四步操作规程法。施术选择部位:①棘间点②关节突关节囊点③横突点④坐骨神经出口点⑤臀上皮神经入臀点⑥腰臀腿部阳性反应点⑦小腿外侧或后侧点。针刀治疗1次/周,共治2周。对照组:(推拿手法治疗,50例),基础手法:以按法,揉法,拨法,点法,拿揉法,拨揉法为主,主要作用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及足少阳经路线;适当对症予扳法和按动疗法。急性期:局部以轻柔、缓和手法为主,适当配合远端取穴。缓解期: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刺激量及强度。2次/天,15分钟/次,7天/周,共治2周。疗程结束后嘱患者加强腰背肌锻炼。1个月后随访。观察组手法治疗同对照组。待收集完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的评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JOA的评分,整理数据进行统计,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愈显率(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效果)和复发率(疗程结束1月后随访)。根据计算出的统计学结果分析其代表的临床意义,最终得出此项临床研究的疗效评价结果与结论。结果1 一般资料:其中观察组中有33例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1.20±1.83)岁,平均病程时间为(47.16±5.93)天;38例伴有下肢症状、12例不伴有下肢症状;对照组中有35例女性患者、15例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2.08±1.92)岁,平均病程时间为(44.82±6.96)天;34例伴有下肢症状、16例不伴有下肢症状。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时间以及是否伴有下肢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观察组治疗前VAS评分6.78±0.97,治疗后VAS评分2.62±0.69;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6.36±1.02,治疗后VAS评分3.12±0.77;观察组及对照组经治疗后均有疗效,组间对比显示,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治疗前JOA评分12.34±3.47,治疗后JOA评分23.64±2.94;对照组治疗前JOA评分12.30±3.76,治疗后JOA评分22.44±3.48;观察组及对照组经治疗后均有疗效,组间对比显示,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4观察组改善率:临床控制18例,显效28例,有效4例,无效0例,治疗愈显率(临床控制+显效)为92.00%(46/50);对照组改善率:临床控制14例,显效22例,有效14例,无效0例,治疗愈显率(临床控制+显效)为72.00%(36/50);组间对比显示,P<0.05,观察组治疗愈显率显著优于对照组。5治疗1月后随访,观察组复发1例,复发率2%,对照组复发5例,复发率10%;组间对比显示,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用手法治疗,并且回访时复发率低,是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