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中失能老人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同时世界上失能老人数量超过千万的唯一一个国家也是中国。这些老人大部分患有疾病且生活自理能力有限,政府为了解决失能老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正在推进老年人口长期照护的社会政策改革,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但由于长期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快速流动等因素影响,家庭应有的照护功能被弱化。且社会保障功能尚处在完善中,社会化的长期照护力量分散在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和民政部门等不同主体中。分散的长期照护存在合力不足、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的问题。如何迅速整合长期照护服务各主体的功能和资源,发挥各主体更大的社会功能成为重要社会问题之一。第一大部分,由第1、2、3章内容组成。主要是对问题的提出和意义、核心概念、内容框架等进行阐述。本文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引导下,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社会互动理论、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创新理论的基本知识来解决问题。本文结合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提出应构建由行政主体、社会服务主体以及非正式服务主体构成的多主体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基于社会互动理论,从理论层面进一步分析了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多主体职能以及相互之间互动所产生的关系。行政主体的职能包括宏观政策引导职能,资源保障整合职能,多元主体培育职能,长期照护人才培养职能。社会服务主体的职能包括社区提供日间照料中心,市场提供社会照护机构,社会组织融入照护服务。非正式服务主体的职能主要在于提供经济支持、情感支持以及基本的照护服务支持。他们三者之间形成比较复杂的关系,包括指导与协同的关系,资源交换与监督的关系,互补与竞争的关系。第二大部分,由第4章内容组成。在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进行理论分析后,认为目前正在建立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护体系。以对重庆市比较系统的观察为例,研究表明,现有的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依然面临着服务供给的主体供需矛盾、各主体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不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等困境。通过对照护多主体之间的互动观察发现,构建多主体良性互动关系对长期照护服务提供的质量、效率都有重要影响。通过访谈法对以民政部门为代表的行政主体、以养老机构为代表的社会服务主体和以家庭为代表的非正式服务主体的成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进一步分析重庆市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多主体互动困境,发现在民政部门与养老服务机构之间存在职责不清晰和工作相推诿,地位不对等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民政部门与失能老人家庭之间存在着沟通平台缺失互动低下的问题,政府嵌入的普惠性与家庭个性化差异的问题,民政主体责任与家庭责任认识错位的问题;在养老机构和家庭之间存在着缺乏良性互动共识和互信互助的问题,家庭养老支付能力与机构高成本运营相矛盾的问题,养老服务供给与服务反馈不一致的问题。第三大部分为第5、6章。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创新理论角度,建构多主体良性互动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策略。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中多主体良性互动体现的就是共治思想,是为了让失能老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理论上,是从形成主体共识到行政主体完善顶层设计,再到重塑互动方式这三个方面来提出建构策略。实践上,提高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供给质量和效率,从而完善长期照护体系供给,更好的为失能老人服务,满足其多层次养老需求,能够为解决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提供现实发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