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人在德国直接投资日渐增多这一新兴现象为背景,分析相关影片展现出的中国投资人的异者形象,并阐述电影媒介对理解异者的可能影响。具体来说,本文从异域学和形象学的角度出发,对两部近期发布的影视作品:剧情片《全球玩家》(2013)与纪录片《帕希姆国际机场》(2015)进行详细分析。德国媒介对中国形象的刻画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跨文化研究课题。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则是中国在德投资人在媒体报道中频繁出现并在影视媒体中崭露头角。迄今为止,德国新闻媒体和德国政界对中国投资人的描述多趋于负面,这种带有偏见色彩的形象塑造其实折射出德国人在全球权力关系变化的情况下,对自身地位所受威胁的恐惧情绪。这种反复出现的中国威胁论铸造了流行的、刻板的、片面的中国投资人刻板印象。但另一方面,由影视媒体所塑造的中国投资人形象也逐渐表现出差异化,显示出对异者的不同感知和对跨文化沟通的不同导向作用。对这一趋势的观察正构成了本文异者分析的出发点。在理论部分,本文首先将阐释异者形象在媒体中的构建及异者形象与全球权力关系和自我形象的关系。本文认为,异者形象是感知者以自我认识与自身权益为基础,依托于媒介形式构造出的镜像;对异者的表现往往包含了他们对自身境况的担忧情绪或理性认知。在本文的具体案例中,中国投资人代表的中国崛起和随之而来的中德权力关系变化构成了德国媒体塑造其形象的决定因素。对这一特殊异者的感知和呈现是在具体语境下对自身处境的重新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是对既有世界观的能动反应,在理想情况下也能增进对异者的理解和与异者沟通。然后,本文具体阐述作为研究对象的两部影片是如何构建、演绎异者形象的,并进一步说明影片对异者理解过程可能造成的推动或阻碍。以之前引述的理论为基础,本文结合这两部电影进行定性分析,分析的重点是,影片究竟塑造了怎样的中国投资人形象,影片是追认、重现,还是推翻、消解了上文提及的负面元素、负面观念以及恐惧感。根据本文的分析,以德国小家族企业被中国公司收购为主要情节的剧情片《全球玩家》在中国投资人形象的塑造上偏于群像化、表面化和脸谱化,强化了中德之间的对立竞争关系,总是从单一的德国人主体角度来想象对方,因而只是描述、重现甚至放大了先前观察到的大量负面元素、观念以及恐惧感。中国投资人在其中主要代表了摧毁德国家族企业传统并威胁当地工人工作机会的压迫性资本主义势力,同时又显示出了无法直接与德国人交流而保持神秘微笑的异国外来者特征。该影片对中国投资人所做的这种负面的形象塑造无法引起观众的认同和好感,也无法改变他们的观点,这些都将促进异者理解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与这种负面趋势相反,聚焦于购买德国小机场的中国商人庞玉良的纪录片《帕希姆国际机场》却以近距离、人性化的方式呈现投资人个体,打破了固有的异者想象中的神秘感和陌生感,以相对中立和开放的态度展现出了让人安心的、明显带有积极感情色彩的中国投资人形象。庞玉良在镜头下是个亲切、真实、可感的人,是可理解、可与之沟通的平等对话对象,并不是咄咄逼人又无法理解的德国人对立面。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形象塑造模式,这部影片可以增进德国受众对中国投资人作为平等伙伴的认同和理解,因此也极有可能增进观众对异者的同情式理解,也有利于德国人对自己的调适,更加积极地面对中德交往的新形势。通过这两种对中国投资人形象截然相反的演绎、描述及构建方式可以看出,德国影视作品作为一个塑造异者形象的重要媒介,在阐释这一主题时,并不是完全强行迎合新闻媒体和政治风向而描述、重现负面形象,某些作品也展示出了抵制这一趋势的可能性,针锋相对地塑造出了影片自身特设的新形象。与散布恐惧情绪的消极作用不同,这样的形象构建有利于拉近两国人民的距离,促进他们的沟通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