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粗针督脉平刺对缺血性面瘫大鼠面肌功能恢复情况,初步探讨粗针督脉平刺治疗面瘫的作用机制,为粗针督脉平刺治疗面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改良血管栓塞法制作缺血性面瘫模型,将健康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粗针平刺组(T)、基础西药组(B)、假手术组(S)、空白对照(N)组,除假手术组外,对其他组大鼠建立缺血性面瘫模型。在治疗期间对各组大鼠进行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粗针平刺组大鼠于治疗后1天开始治疗,选取神道穴平刺,留针4小时,每天一次,共治疗14天;基础西药组大鼠于造模后第1天予强的松灌胃、维生素B12腹腔注射治疗,每天一次,共治疗14天;假手术组与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治疗。分别在造模后第3d,7d,14d随机每组随机选取4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进行面神经固有血管组织HIF-1 α蛋白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NO及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RIA)检测血清ET含量。结果①缺血性面瘫模型大鼠麻醉清醒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在3~5分之间。粗针平刺组、基础西药组和空白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功能评分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各时相粗针平刺组、基础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后粗针平刺组评分高于基础西药组(P<0.05),治疗14天后粗针平刺组评分低于基础西药组(P<0.05)。②各组缺血性面瘫模型大鼠血管组织HIF-1 α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粗针平刺组、基础西药组在治疗3天后HIF-1 α表达明显增多(P<0.05),在治疗第7天后达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各时相粗针平刺组、基础西药组相对HIF-1 α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除治疗第14天后,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组缺血性面瘫模型大鼠血清NO含量在治疗后第3天,粗针平刺组、西药治疗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第7天,粗针平刺组与基础西药组血清NO含量均逐渐减少,与治疗后第3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第14天,各组大鼠血清NO含量进一步减少,最终基本处于同一水平(P>0.05)。④各组缺血性面瘫模型大鼠血清ET含量,在治疗后第3天较假手术组均升高(P<0.05),且粗针平刺组和基础西药两血清中ET含量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粗针平刺组和基础西药组血清ET含量逐渐减少,与治疗后第3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第14天,4组大鼠血清ET含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粗针督脉平刺能够改善缺血性面瘫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②粗针督脉平刺可以促进缺血性面瘫大鼠血管组织HIF-1 α的表达。③粗针督脉平刺可以促进缺血性面瘫大鼠血管内皮产生NO。④粗针督脉平刺可以抑制缺血性面瘫大鼠血管内皮产生ET。⑤粗针督脉平刺作为一种有效治疗面瘫的方法,可能通过促进组织HIF-1 α的表达,调控血清NO、ET含量而产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