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当一段时间内,以现代工业为主要源头的点源污染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中都得一定成效,相比面源污染影响也日益明显并逐渐受到重视。但面源污染在治理中却面临诸多技术和管理困境并引起理论探讨。在种植业中,化肥、农药、农膜等农化用品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由于传统农化用品与生俱来的优势与亲环境农资用品的市场竞争乏力,在过去的农业体制安排下,我国农户具有过量使用农化用品的利益激励。尤其,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地区,农业制度和农户行为特征具有我国传统小农的鲜明特色,并且陕西省面源污染物排放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可见陕西省农户兼具我国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与面源污染物高排放两个特点,具有研究的典型代表性。在我国特殊土地制度安排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中,农户行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区别,同时也影响了国外理论研究成果的解释力、有效性与可操作性。但与事后弥补治理相比,基于投入的事前激励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管理方式。本文利用2012年7月在陕西省三原县的469份调查问卷,结合陕西省小农生产制度背景,对样本地区农户种植过程中面源污染物排放及治理的认知和意愿进行现状描述,并分别从外部客观环境和农户自身主观原因对面源污染形成的原因和困境进行深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分析,利用统计年鉴数据,验证陕西省面源污染物排放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陕西省化肥排放数量符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农药排放符合“N型”库兹涅茨曲线,农膜和地膜虽然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可从分析结果中推断其使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二,结合经济学理论与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实际问题,对农户面源污染物排放的外部客观环境原因和自身主观条件限制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并认为我国农户面源污染物过度排放的内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包括:(1)我国现阶段人多地少、耕地短缺的基本国情导致对产量而非质量要求的现实基础;(2)在我国模糊的土地产权界定下,城市化进程使我国特殊的小农体制安排弊端显现;(3)开放的化肥、农药、农膜市场对传统农化用品市场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以及现行有机肥料等亲环境生产资料和行为的竞争劣势;(4)农产品市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农户有机农业等亲环境种植方式缺乏激励;(5)传统小农生产经营方式的行为特征,即风险规避、“绝对收入理论”和有限理性,激发面源污染物排放。第三,在分析陕西省农户对面源污染认知的基础上,结合沼气池、秸秆还田、测土配方等亲环境种植特征,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拓展农户不施用有机肥的原因。同时,结合农药、农膜的使用环境和技术限制,分析农药施用和农膜回收中存在的困境如何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第四,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总结农户、化肥生产销售环节、政府、消费者行为与面源污染的关系,并从这些视角,提出可能有效降低我国面源污染物排放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