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管内油气两相流层状流向段塞流转变机理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04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石油工业中,油气混输技术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对混输技术的研究,我国也已经将混输技术的研究纳入国家863计划。油气混输技术研究的关键技术在于对混输管线内油气流动特性及其规律的了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相流动问题。两相流动体系广泛存在于化工、冶金、能源、环保、轻工和军工等各个工业领域,促使两相流领域的研究工作迅速发展,成为国内外给予极大关注的前沿学科。工程上的油气混输系统,由于受流量、介质物性、管道形式以及倾斜角度等因素影响,使得管道截面含气率变化,引起各种不同流型的生成。段塞流是油气混输管道中一种最常见的流型,由于流动的间歇性,引起管道中持液率和压力的急剧波动,并使得运行在该流型下的油气混输管道不得不承受间歇性应力冲击,离开管道末端的大液塞会引起下游油气处理设备中的液位剧烈波动。工程上对许多多相流系统事故进行分析时,常常发现是由于流型的不明确造成误算或误操作的结果。因此,为了保证管线和下游油气处理设备的最优设计和安全操作,对流型特性,尤其是段塞流特性,进行准确分析以及流型转变预测至关重要。 本文对水平管内油气两相流动的流型及其转变特性,特别是结合油气混输工程和多相流动态特性理论的研究,对层状流向段塞流的转变影响因素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本文实验是在油气水多相流实验平台上进行的,管道选择内径分别为40mm、50mm的水平管道,实验介质为空气和0#柴油。实验中,不断调节油气流量,在有机玻璃管段观察记录流型特征,实验中能够观察到分层流、波形层状流、段塞流、环状流、塞状流、泡状流等流型。同时,采用差压变送器、数据采集器获得实验管段的压力以及各相的流量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绘制相应的流型图。比较两种管径下的流型图表明,不同内径的水平管道内出现的流型分布特征基本相似,只是流型转变的边界出现位移。模拟结果和实验研究表明,管径对管内流型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层状流向段塞流转变的边界上。管径越大,管内形成段塞流所要求的液相表观速度显著增大。也就是说,管径越大,段塞流的形成越困难。 在对流型转变的研究中,首先建立了分层流动的数学模型,利用经典的Taitel&Dukler半理论模型和一维波动理论模型对层状流向段塞流的转变进行了理论预测。Taitel&Dukler半理论模型是根据Kelvin-Helmholtz波动理论对界面波开始生长的条件作了定性分析,给出了界面波生长需要满足的条件。本文将这个条件作为层状流向段塞流转变的理论判据,并将理论预测结果跟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吻合的较好。同时,本文进一步在一维波动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该理论中提出的两相流动连续波和动力波传播速度的相互关系,即认为连续波追上动力波时,流动将是不稳定的,此时即表明层状流开始向段塞流转变。因此,本文将这一条件作为层状流向段塞流转变的理论判据,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吻合的较好。从理论公式和实验经验公式两方面,深入探讨了层状流向段塞流转变的机理。 本文还研究了倾斜角度、管径大小和介质物性对流型分布和流型转变的影响。研究这些因素对管内流型的影响,对工程实际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一维波动模型模拟了这些因素对管内流型分布和转变因素的影响,并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管道倾角对管内流型分布及其转变特征影响显著,水平管道和倾斜管道内流型分布结构区别明显。水平管道内,管径大小和介质物性主要对管内流型的转变边界产生影响,并不能改变流型的整体分布结构。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油气混输水平管道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从层状流到段塞流的转变特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得到了一些涉及工程设计和运行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其他文献
双吸泵具有流量大,扬程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重要领域。双吸泵内部流动复杂,运行工况对双吸泵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双吸泵叶轮结构特殊,很难用实验方法测量其流场
与普通离心泵相比,低汽蚀余量泵具有汽蚀余量小,抗汽蚀性能好的特性,通常用于输送易汽化介质,装置汽蚀余量小的情形,因此广泛应用于航天、石油化工、热电厂、消防等部门。 在泵进口加置诱导轮是低汽蚀余量泵提高汽蚀性能的主要方法之一。与其它改善泵汽蚀性能诸多措施相比,加置诱导轮的优势在于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安装,造价较低、通用性强、维修更换方便,更适用于整个泵机组的改造。 目前低汽蚀余量泵许多技术
汞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燃煤电厂作为最大的人为汞排放源之一,目前针对燃煤烟气中的元素态汞尚无有效的汞减排措施。通过吸附剂减排烟气中的Hg~0是减排汞的重要途径之一。活性金属氧化物改性的吸附剂由于脱汞性能好、使用条件灵活且部分活性金属低温脱汞性能良好而被广泛研究。其中,锰铈基复合型吸附剂低温(低于300℃)脱汞活性好、储氧能力强且具有协同脱汞能力而受到关注。但是,随着锰铈负载量的提高,活性
温度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参数。传统的接触式测温法由于需要感温元件直接与被测物体接触,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而现阶段建立在普朗克辐射定律基础上的非接触式测
本文从空调机组性能试验室温度控制系统特殊性的角度出发,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模型构建、MATLAB软件仿真及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将神经元PID控制器首次直接应用于空调机组性能试验
汽油机采用均质压燃(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 HCCI)燃烧模式(又叫CAI—Controlled Auto Ignition),可以在部分负荷工况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和NOx排放。通
舌体的传热问题浓缩了人体脏器许多较为复杂的生理机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必然会对当代中医舌诊的客观化作出贡献,更有助于生物传热研究的发展。本论文以研究舌体三维传热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