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最初的学校卫生教育是随着新式学校在中国的发展而萌生的。但中国的中小学卫生教育并不是教育体系向前发展的产物,而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步开展的。这其中教会开办学堂的卫生教育给中国中小学卫生教育课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在学校进行有关卫生方面管理的是洋务学堂。洋务学堂中设置校医,为生病的学员服务。可以看作是近代中国本土学校卫生教育的开端。在这之后晚清政府逐渐意识到了学校卫生教育和学生卫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1904年公布的《癸卯学制》对于学校校址的卫生状况、学生日常卫生习惯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最早在医学类学校和师范类学校中实施。民国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壬子学制》,该学制虽然要求小学校要使学生掌握“人身生理卫生之大要”,但卫生课程并没有作为正式的课程出现在中小学教学之中。1923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明确的规定了中小学卫生教育的教学内容。从1912到1927年之间,中小学卫生教育虽有学者和教育团体的积极倡导,但由于受到战乱、经费等多方因素影响,中小学卫生教育只在一些大城市中开展。并且,这一时期没有建立专门的卫生教育行政机构。1920年广州设置了卫生教育办公室专门管理学校卫生教育事物。这只是当时的一个个别现象,从中央到地方的专管学校卫生教育工作的管理机构仍没有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学校卫生教育日趋重视。1929年2月,教育部与卫生部协调成立“中小学卫生教育设计委员会”,以推进中小学卫生教育的全面开展。同年北平市教育局和卫生局联合成立了“北平市学校卫生委员会”,随后各省、市、县管理学校卫生教育的行政机构纷纷成立。从1928年到1937年这段时间,卫生教育不仅作为正式的课程出现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并且开始培养专门的卫生教育师资。同时在这一段时期内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对于中国农村学校的卫生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但它并不是单一的影响学校卫生教育,而是对整个学校教育系统的影响。1937年到1945年在新颁布的中小学卫生课程纲要中增添了新的教学内容。同时由于战争造成的政府迁都,促进了西南和内地部分省市中小学卫生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的中小学卫生教育给受教育者和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小学学生生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疾病的预防方面。同时由于战乱、经费、师资、城乡差距等原因,民国时期的中小学卫生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但当时政府对于中小学卫生教育的重视和教师灵活的教学方法仍值得今天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