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本课题釆用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观察比较电针与西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具体差异。在临床方面,本课题采用RCT临床研究评价电针治疗P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课题设计动物实验探究电针治疗PSD的具体机制,为电针治疗PSD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方法Meta分析:首先运用电子检索,搜索VIP、CNKI、万方、CMB、EMBASE、Pub Med和Cochrane等数据库。搜索所有电针治疗PSD的RCT文献,再进一步筛选。对电针治疗与西药治疗PSD的RCT试验进行Meta分析,探讨电针与西药治疗PSD的疗效差异。临床试验:募集PSD患者并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电针组在口服氟西汀(20mg/d)的同时进行电针治疗,电针治疗频率为2/20Hz,使用疏密波,取穴百会、太冲、三阴交、肝俞,每次治疗30分钟,一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治疗1个月;对照组仅口服氟西汀(20mg/d)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中医证候抑郁量表评分评估抗抑郁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价各组治疗PSD的安全性。动物实验:取40只雄性SD大鼠并随机分组,分为正常组、PSD模型组、PSD+电针组和PSD+电针+环巴胺组。使用大鼠中脑动脉闭塞(MCAO)和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建立PSD模型。电针治疗频率为2/20Hz,使用疏密波,取穴百会、太冲、三阴交、肝俞,一天1次,每次30分钟,每周治疗5天,连续治疗1个月;信号通路阻断剂环巴胺用量为0.2μg/g,隔天一次,腹腔注射1个月。观察大鼠的糖水偏爱率和运动行为评价抑郁程度。通过Niss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病理形态。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BDNF、5-HT和NE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cl-2、Bax、Shh和Gli1在大鼠海马中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海马Shh和Gli1的表达。3研究结果Meta分析:通过电子检索和筛选,最终纳入19项RCT用于meta分析。所有纳入的研究包含电针组848例和对照组758例,对照组用抗抑郁西药进行治疗。使用的量表评分有HAMD、SDS、NIHSS、MESSS、CNS、BI、ADL、FIM、FMA、TESS,Jadad的质量得分普遍不高。所有纳入研究均使用HAMD量表评估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4周,6周和8周后抑郁症的改善程度。其中,13项研究记录了治疗4周前后的HAMD评分。Meta分析显示:与西药组相比,电针组HAMD评分显著降低(P<0.01),但结果显示异质性较高。4项研究记录了治疗6周前后的HAMD评分,meta分析显示电针组相比较于西药组的HAMD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5项研究记录了治疗8周前后的HAMD评分,meta分析显示电针组与西药组相比HAMD评分变化不显著(P>0.05)。与抗抑郁西药组相比,电针组的不良事件数较少且无明显异质性。临床试验:治疗2周后,电针组的HAMD评分(P<0.05)、中医症候评分(P<0.01)、NIHSS评分(P<0.0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电针组和对照组的HAMD评分(P<0.01)、中医症候评分(P<0.01)、NIHSS评分(P<0.01)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电针组中医症候评分(P<0.05)、NIHSS评分(P<0.0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电针组HAMD评分(P<0.05)、中医症候评分(P<0.01)、NIHSS评分(P<0.01)低于治疗2周后,对照组的HAMD评分(P<0.01)、中医症候评分(P<0.01)、NIHSS评分(P<0.01)低于治疗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期间,电针组出现的不良事件数少于对照组。动物实验:与正常组比较,PSD组大鼠糖水偏爱比(P<0.01)和移动次数(P<0.0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海马神经元减少(P<0.01),Bax蛋白增高(P<0.01)、Bcl-2蛋白和Bcl-2/Bax降低(P<0.01),Shh(P<0.05)、Gli1蛋白降低(P<0.01),Gli1m RNA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BDNF表达减少(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5-HT(P<0.01)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E表达减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SD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糖水偏爱比(P<0.01)和移动次数(P<0.01)上升,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海马神经元增加(P<0.01),Bax蛋白降低(P<0.01)、Bcl-2蛋白和Bcl-2/Bax升高(P<0.01),Shh(P<0.05)以及Gli1(P<0.01)蛋白升高;血清BDNF表达增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5-HT(P<0.01)和NE(P<0.01)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电针组比较,电针+环巴胺组大鼠糖水偏爱比(P<0.01)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环巴胺组大鼠移动次数下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马神经元减少(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li1蛋白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BDNF表达减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5-HT(P<0.05)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E表达减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论Meta分析:与西药相比,电针在改善PSD患者抑郁症状方面的疗效不低于西药;电针治疗的安全性更高。临床试验:电针可有效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程度和神经功能,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具有疗效佳、安全性高的优点。动物实验:电针可升高BDNF,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比率,增加单胺类神经递质5-HT和NE,从而改善PSD抑郁症状,其与调控海马区Shh-Gli1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