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及临床资料的收集,探讨微波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安全性、有效性、生存质量以及预后因素。 方法:体外高级别肉瘤模拟体内实体瘤,采用微波消融设备(频率2450MHz),将功率分别设置40、60、80、100W,每个功率分别消融5个实体瘤标本10min,记录肿瘤组织消融区域凝固坏死的形态、病灶大小和温度热场分布情况,并通过组织病理学评估消融后组织细胞病理学变化。通过这一体外实验,得到微波消融体内用于脊柱转移瘤较为安全的微波消融功率及作用时间,并将这数值应用于脊柱转移瘤微波消融的临床应用中。通过回顾性分析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行微波消融联合脊髓减压内固定术患者及单纯脊髓减压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微波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预后因素。并通过汉化的SOSG-QO脊柱转移瘤生存质量调查问卷,评估微波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估手术的疗效。 结果:在体外高级别实体瘤微波消融实验,在四种功率设置(40、60、80和100W,持续10分钟)下,微波消融区域的形状均为椭球体,短轴/长轴比值范围为0.80~0.88。在40、60、80、100W组短轴直径分别为28.2±1.1mm、35.6±1.3mm、40.6±1.6mm、46.4±1.7mm;长轴分别为33.4±1.5mm、41.4±1.7mm、47.6±1.8mm和54.2±2.1mm。总的来说,距离天线10、20和30毫米的3个点的温度随着烧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常规组织学分析显示消融区内组织固定。在10mm、20mm位置上,更高的微波消融功率倾向于产生更高的温度,甚至超过60℃。对于30mm位置(除了100W),在消融结束时,不同的消融功率最终产生的温度类似(约47℃);在100W的输出功率下,t3位置的温度最终可达到60℃。通过HE染色观察消融区域肿瘤细胞的形态变化。微波消融前的肿瘤细胞(图4A),细胞质显示清晰,且呈弥散分布或呈巢状分布。微波消融后的肿瘤细胞(图4B),肿瘤细胞的轮廓模糊,细胞质红染,细胞核溶解、固缩。在临床回顾性分析研究中,共纳入患者61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0例;其中37例进行脊髓减压内固定手术,24例进行微波消融联合脊髓减压内固定手术。术前共有34例(约占55.7%)患者因发现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出现症状,来我科就诊,术前未进行化疗,术后经病理学证实来源于非小细胞肺癌。出现脊髓压迫最常见部位位于胸椎,约占72.1%。微波消融组与对照组两组间除了术前的ASIA分级及手术分类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平均随访时间15.8(0.1-62)月内,微波消融组与对照组的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6.7%与51.4%、33.3%与24.3%、8.3%与13.5%,所有患者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7.3%、27,9%、11.5%,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月。通过单因素log-rank检验比较发现术前对化疗的反应、术前行走障碍分级、术后是否化疗、术后是否使用靶向药物与患者生存预后相关。将这4项指标采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术前对化疗的反应术后是否放疗,术后是否口服靶向药及术前行走障碍评级为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以PD组作为基准组,SD组,PR组及未化疗组的死亡风险均低于基准组PD组,PD组的生存预后较差;术后进行化疗及术后口服靶向药是生存预后的保护因素,行走障碍评级为不可行走的患者为生存预后较差。在术后观察的时间段,微波消融组共有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包括肺炎3例,肺炎合并胸腔积液1例,神经损伤2例(其中1例较术前进展);对照组共有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4.3%,其中包括肺炎8例(其中1例重症肺炎导致肺栓塞死亡,其中4例合并胸腔积液),1例术后出现肺栓塞死亡;但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中使用微波消融由于额外的微波消融的时间,导致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微波消融组与对照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好转出院时间更短。在疼痛评分上可见,无论微波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在术后的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微波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疼痛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在生存质量的分析研究中,通过自行汉化的SOSG-QO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质量调查问卷,并评估调查问卷的覆盖度、精确度、信度、效度,发现汉化的调查问卷可以较好地评估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估微波消融手术患者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发现积极的外科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联合微波消融比单纯脊髓减压内固定手术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结论:在安全有效的保护手段下,微波消融联合脊髓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患者的疗效确切,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