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整个经济体处在向创新型经济体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就产业整体工艺水平、制造水平、科研实力等与发达国家或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整体上制造业仍处于中低端的发展层次,先进制造业等高端类别的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从经济理论而言,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从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因为像制造业的产业链两端,即研发、物流、品牌营销等都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而这些又恰恰是产业链中包含高附加值的部分。因此,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就变得有意义。本文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和范围进行了界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历史关系演变进行了分析。接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归纳,提出了“外包型”与“内生型”的发展模式。并从交易费用、制造费用、创新机制出发,解释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价值链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详尽论述了其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机理。最后从实证角度出发,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制造业效率提升进行检验。本文利用2003—2011年共9年的面板数据,选取相关指标,从分环节和分行业的不同角度,分别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价值链的作用强度。在两者互动融合加深的过程中,部分领先企业开始尝试从“卖产品”到“卖服务”转型,出现了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现象。本文依据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力度的差异,提出了制造企业不同的发展路径,即专注于基础服务的标准化制造、专注于产品增值的差异化制造、专注于专业化服务的去制造化以及专注于集成化服务的资源整合。基于前文的机理与路径研究,最后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有效嵌入以及构建国家价值链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