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戊型肝炎病毒(Avian hepatitis E virus,aHEV)是鸡大肝大脾病(Big liver and spleen,BLS)和肝破裂出血综合征(Hepatic rupture and hemorrhage syndrome,HRHS)的主要病原,主要侵害30-72周龄的产蛋鸡群和肉种鸡群,造成腹腔积血,卵巢机能衰退,肝脏发生脂肪或淀粉样变性,偶尔出现肝脾肿大的现象,综合致死率约为1%。2016年以来,在我国多个鸡群中发生了以肝脾肿大和破裂等为主要表现的肝破裂出血综合征,在相关鸡群中多次鉴定到禽HEV并从河北某蛋种鸡场中鉴定到VaHEV-HB株。研究显示,相比于其他禽HEV参考株,该毒株致病性较强且能引起雏鸡发病。我国鸡群中流行的高强毒力禽HEV与国外已报道的禽HEV有何差别?感染鸡群诱导的免疫学反应是怎样的?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动物试验研究了该毒株的致病性,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和转录组测序从两方面综合评价VaHEV-HB株感染雏鸡后诱发的部分先天免疫反应指标,并对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以探究其致病性升高的分子基础,为了解我国当前流行的禽HEV分子变异和致病机制提供参考数据。为了观察VaHEV-HB株对SPF雏鸡的致病性,本研究将90只SPF雏鸡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通过口服和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攻毒并对感染后雏鸡体重、肝脾损伤情况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进行统计。结果表明VaHEV-HB株感染后的确能引起雏鸡产生明显的肝脾肿大现象,从免疫监测结果看,感染后仅OASL和IL-6上调了10000倍以上,其他细胞因子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TLR和IFN甚至表现为下调趋势。转录组测序结果与荧光定量PCR结果保持一致,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据此我们推测这可能是禽HEV感染后能够逃逸机体免疫在体内长期存在而不被清除的原因。为进一步了解VaHEV-HB株的基因特性,我们对该毒株的基因型及分子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段扩增、测序和最终拼接得到该毒株全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VaHEV-HB株基因组全长为6652bp,5’-NCR为127bp,3’-NCR为25bp。通过DNAStar-Lasergene将VaHEV-HB株与目前已经发表的10株禽HEV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显示,VaHEV-HB株与GenBank公布的其它禽HEV毒株具有79.5%到86.9%的同源性,与美国无致病性毒株(Genbank登录号:EF206691)同源性最高为86.7%,与2010年发现的我国山东株CaHEV同源性为82.6%。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VaHEV-HB株与其他参考毒株亲缘关系较远,与随后国内发现的其他流行毒株在进化树上处于一个单独的分支,属于新基因型。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了VaHEV-HB株的致病性并在此过程中通过荧光定量PCR和转录组测序技术观察了VaHEV-HB株诱导的部分先天免疫反应指标,进一步完成了VaHEV-HB株全基因组分析,为了解我国当前流行的禽HEV分子变异和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