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黎明之屋》是美国印第安作家N·司各特·莫马迪的代表作,也是首部获得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印第安小说。小说荣获1969年普利策文学奖,标志着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复兴。多数学者从寻求身份、后殖民主义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解读和分析该小说。本文试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分析角度来探究艾贝尔的人格结构。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是原始冲动的代表,屈从于快乐原则;“自我”是按照现实原则的理性行为,被现实影响,努力适应现实;“超我”追求道德完美,主要包含良心和理想化的自我。从小说的主人公艾贝尔在“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占上风时的表现,可以看到他曲折的经历。“本我”占上风时,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堕落,沉沦。他的“自我”在印第安和美国现代社会这两种文化中挣扎,却找不到出路。最终他在“超我”的指引下走向了归家之路。对于艾贝尔来讲,回归本土才是真。
本文包含六个部分。引论简要介绍了莫马迪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代表作《黎明之屋》,评述了国内外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进而提出本文的选题意义。
第一章概述了心理分析批评理论的起源。弗洛伊德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先驱和人类潜意识的导师。“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人格中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的冲动;“自我”是有理性的、现实的精神活动;“超我”是遵循理想原则、服从社会道德原则的精神活动。
第二章分析了艾贝尔的放纵和沉沦。受到“本我”的驱使,艾贝尔无意识地沉浸在酒精和性欲中,而且冲动地杀死了白人阿比诺。当“本我”占上风时,艾贝尔失去了自我控制,迷失了方向,成为欲望的奴隶,堕落,沉沦。
第三章阐述了艾贝尔的“自我”在企图融入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和痛苦。艾贝尔在印第安文化中的异化是其自我被现实影响的结果;痛苦和挫折的现实又使得自我在挣扎中适应;“自我”适应现实破灭之后在印第安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使艾贝尔走上了回归之路。
第四章论述了艾贝尔的“自我”在“超我”的指引下,战胜“本我”,最终寻求到了身份认同。在祖父临终前的故事讲述中他重新获得了良心和道德心一不能背离印第安文化和传统。“本我”的能量在“超我”的引导下不再重蹈覆辙。黎明时分的奔跑让艾贝尔最终回归印第安文化,这对他和部落都具有建设性的意义。艾贝尔“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归于平静,“超我”也获得了“升华”。
最后部分对前几章所探讨的内容做了归纳和总结,并得出结论:艾贝尔想完全抛弃自己的印第安文化是没有出路的,像他这样的青年很难融入白人文化主流,得到认可,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对于他来说,归家才是他最好的出路。同时指出,研究认识艾贝尔的心理变化对于现代社会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