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最常见的一种口腔癌,占所有口腔恶性肿瘤的90%以上,占全球所有恶性肿瘤的3%。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对口腔鳞癌原发灶的控制率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其5年生存率仍为50%-55%[1],研究表明,约有50%的口腔癌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发生了淋巴结转移[2],其淋巴结的转移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因此口腔癌患者的死亡率极高。口腔鳞癌多由口腔癌前病变或癌前状态发展而来,尤其是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因此,对口腔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的早期诊断治疗,对口腔鳞癌的预防有积极作用。目的研究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s)Nav1.6亚型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Nav1.6与口腔鳞癌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临床资料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与口腔黏膜癌变可能的联系,以期为口腔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开拓新的方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安徽省口腔医院病理科16例口腔正常黏膜标本(正常组)、20例口腔白斑标本(癌前病变组)及43例OSCC标本(癌症组),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9例标本中Nav1.6的表达情况,分析Nav1.6的表达与OSCC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另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病房手术切除的正常组织5例(正常组)、白斑组织12例(癌前病变组)及OSCC组织20例(癌症组),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Nav1.6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在16例口腔正常黏膜组织、20例口腔癌前病变组织、43例OSCC组织中Nav1.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1/16)、40%(8/20)、76.74%(33/43),各组间比较通过x2检验或Fisher切确概率法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v1.6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在高、中、低分化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0%(7/14)、87.5%(14/16)、92.31%(12/13),三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SCC的分化程度越低,Nav1.6的阳性表达率越高。Nav1.6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blot法检测,Nav1.6在正常组、癌前病变组、癌症组中均有表达,正常组Nav1.6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癌前病变组和癌症组,癌前病变组的Nav1.6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癌症组。正常组、癌前病变组、癌症组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69±0.015、0.545±0.016、0.848±0.020。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av1.6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