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档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工具,是实现先进制造和现代化制造的基石,是实现高精尖技术及国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全闭环伺服驱动系统作为高档数控机床最为重要的控制和执行机构,其位置控制误差直接影响了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深入研究全闭环伺服驱动系统位置控制误差补偿技术,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国产化,提高高端制造装备自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这一背景下,以全闭环伺服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关键技
【基金项目】
: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子课题“伺服驱动及电机测试规范、标准研究与测试平台”(编号:2012ZX04001-05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档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工具,是实现先进制造和现代化制造的基石,是实现高精尖技术及国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全闭环伺服驱动系统作为高档数控机床最为重要的控制和执行机构,其位置控制误差直接影响了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深入研究全闭环伺服驱动系统位置控制误差补偿技术,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国产化,提高高端制造装备自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这一背景下,以全闭环伺服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关键技术来补偿位置控制误差:(1)抑制全闭环位置控制振荡,提高全闭环伺服驱动系统的稳定性;(2)降低转速/转角估算误差,消除转速、转矩内环对位置环控制的影响;(3)降低非线性因素引起的轮廓误差,分析反向间隙对轮廓误差的影响,优化过象限误差补偿方法;(4)考虑数控/伺服系统通讯延时,改善高速进给时位置环的增益裕度。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在全闭环位置控制方法中,针对全闭环位置控制中控制环路存在弹性环节易引发位置振荡问题,本文对全闭环位置控制振荡抑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从伺服驱动系统机械传动部分和电气控制部分出发,建立全闭环位置控制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获得全闭环控制传递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利用频率分析法分析全闭环控制相比于半闭环环控制易引发位置振荡的原因。然后,通过在位置环中引入电机轴端位置,将半闭环控制的高增益裕度与全闭环控制的高控制精度相结合,构建双位置反馈控制。最后,为解决不同伺服驱动系统谐振频率不同的问题,在反馈回路中引入滤波器构建可选频率反馈控制方法,提高双位置反馈控制的适用性和简易性。在电机转速估算方法中,针对数控机床低速精加工时由转速估算误差导致的机械噪音或转矩扰动问题,本文对电机转速/转角估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速度环和电流环作为位置、速度和电流三闭环控制的内环,是伺服驱动系统的核心环节,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位置控制系统最终的性能。低转速时,转速估算误差会引起伺服转速控制误差,本文在分析两种传统转速估算方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可有效从位置反馈信号中准确估算转速、转角信息的方法。首先,结合动力学方程,建立基于多项式拟合的位置信号重构算法,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多项式系数,解决算法执行效率问题,并针对转速过零引起的转角估算误差增大问题,进行优化设计。然后,分析转角采样信号在数字控制器中的传递形式,通过建立基于多采样理论的转速观测器,提高转速估算的平滑性;为使估算转速快速收敛于真实值,降低观测器参数设计的复杂性,建立线性降阶观测器的离散化方程,基于零极点配置方法,推导出合理的观测器参数设计方法。在轮廓误差补偿方法中,针对由全闭环伺服机床传动结构表面存在的多种非线性因素(如间隙、摩擦、形变)引起的一种典型轮廓误差——瞬态反向间隙误差,本文对该误差的产生机理及误差补偿方法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建立全闭环伺服轴的简化模型,在此基础上,推演瞬态反向间隙误差在直线加工和圆加工中的产生机理,并推导出瞬态反向间隙误差幅值的解析表达式。然后,在考虑反向间隙的啮合过程可以近似为一个积分过程的基础上,通过转速指令补偿方式,将补偿信号的幅值和持续时间与反向间隙宽度相结合,得到基于转速前馈的瞬态反向间隙误差补偿方法。最后,在理解瞬态反向间隙产生机理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伺服驱动控制各环路有效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转矩前馈的自适应反向间隙误差补偿方法,该方法不需要预先测量反向间隙值,且补偿信号由算法自动生成,结构简单,高效、快速且易于实现,可以减小由反向间隙所引起的滞后时间和瞬态反向间隙误差,能够兼顾反向间隙对全闭环伺服系统精度与稳定性两个方面的影响。在高速进给的应用场合中,针对现代数控系统通常采用数控装置负责计算、伺服驱动器负责执行的结构理念,二者间的总线数据交互不可避免的存在通讯延时的问题,本文对全闭环数控系统时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了避免由通讯延时引起的超调及控制精度降低的问题,首先,基于双位置反馈控制架构,建立含通讯延时的全闭环伺服驱动系统模型,通过系统稳定性分析,指出延时补偿的必要性。为了更好地对通讯延时进行补偿,研究并设计Smith预估器,分析Smith预估器在应用中存在的模型失配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模型误差来源。最后,结合扰动观测器理论,设计基于扰动观测器的通讯扰动观测补偿策略,解决模型失配问题在通讯延时补偿中的影响,提高延时补偿方法的适用性和简易性。
其他文献
在气动热环境中,当带有红外制导装置的飞行器高速飞行时,其前方的光学头罩温度迅速提升。由于受热不均匀,光学头罩的温度和折射率为非均匀分布。当一束平行光束通过折射率呈非均匀分布的流场和光学头罩时,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增加了附加的相位。被探测器接收到的目标图像出现模糊、抖动、和像偏移。这种现象被称为气动光传输效应。同时气动加热的光学头罩发出强烈的红外辐射光束。红外辐射光束通过红外导引头后方的光学系统被探
氢能由于热值高、来源广和产物无污染等优点在众多新型能源中脱颖而出,但传统的氢能的制备方法存在能耗高、初期投资成本高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已不能满足目前对氢能的需求。电解水制氢是一种绿色无污染、操作简单的方法,但转换效率低制约了该技术在工业中大范围应用,目前亟需开发高活性材料来降低电解水的能耗并提高能源转化效率。本文以硒化钴为基体材料,采用掺杂和复合共用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研究,开发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调节
TiAl合金由于具有较低的相对密度,较高的比模量和比强度以及优秀的高温抗蠕变和抗氧化能力,被认为是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理想高温结构材料,但是TiAl合金室温塑性及高温热加工性能较差的特点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而相比传统成分的TiAl合金,通过体心立方β相区凝固形成的β凝固TiAl合金可以获得晶粒细小的组织结构并具有平衡的机械性能及优良的热加工性能。此外,在TiAl合金中添加适
金属锑(Sb)具有低成本、储量丰富且理论比容量高的优势,是当前最具开发价值的钠离子电池(SIB)负极材料之一。然而,商业Sb粉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会因发生较大的体积膨胀而发生粉化,造成严重的容量衰减,同时,Sb作为SIB合金型负极材料还存在倍率性能较差的问题。对此,本文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纳米多孔结构Sb基SIB负极材料,借助孔径跨尺度的分级多孔结构优势,有效提高了电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利用电化学非活性组
隔震技术是结构抗震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突出的研究成果之一,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建成的隔震建筑大多集中在潜在地震发生区域,由于地震发生、强度和特性的不确定性,在设计基准期内隔震建筑仍可能遭受极罕遇地震的作用。隔震建筑等重要建筑为了避免结构破坏以及建筑功能丧失,其抗震需求明显高于普通建筑,增加抗极罕遇地震能力不仅能够实现日益增长的抗震需求也能够提高结构的安全储备。研究探索新的隔震方式和设计方法,既付
锰氧化物(MnOx)纳米颗粒广泛分布于天然水环境中。同时,MnOx与水处理息息相关。MnOx是优良的水处理剂,能够通过氧化或吸附作用去除水中某些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另外,在地下水除锰或高锰酸钾氧化修复污染水体时,MnOx是重要的固体产物。MnOx纳米颗粒的尺寸是决定其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与其在天然水环境中的迁移和归趋,及在水处理中的分离性能和除污染性能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评价MnOx纳米颗粒的团
二维有机晶体长程有序、无缺陷的晶体结构可以保证电荷的高效注入和传输,其对外界刺激响应十分灵敏,可以应用于高性能的电子器件与逻辑电路,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作为一种典型的n型有机半导体,全氟酞菁铜(F16CuPc)呈现出优异的空气稳定性,并且可以有效地吸收可见光,在有机电子与光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如场效应晶体管、光电探测器等。然而,F16CuPc薄膜、纳米线与微纳米带较差的结晶性与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无线移动通信产业经历了巨大的技术创新和惊人的业务量增长。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智能终端连接量以及高速率通信的需求,超密集组网技术应运而生。超密集组网中,通过不同类型的低功率基站的密集部署,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传输能力。这一能力可以用区域频谱效率进行描述。虽然区域频谱效率这一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原有的分析模型均基于理想假设且不适用于超密集组网的应用场景。同时,小基站的密
导热系数、传热系数、边界形状等热参数在航空航天热防护、发动机散热、核电站安全等领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准确测量对安全运行及热防护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限于恶劣工作条件或空间等,往往无法通过测量直接获得。导热反问题方法为测量此类参数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热参数测量受热损耗影响较大,因此热损耗条件下提高热参数的测量精度的测量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换热或传热设备中温度更容易测量
随着空间在轨服务技术的发展,捕获非合作目标后的位姿控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捕获非合作目标后,服务航天器的结构布局和参数发生剧烈突变,使形成的组合体航天器动力学具有强耦合非线性和强不确定性,同时,控制系统的执行结构在组合体航天器中处于配置未知状态,这些都给捕获后组合体航天器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此外,由于非合作目标的质量特性未知,服务航天器在轨捕获后引起自身质量特性突变,使组合体航天器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