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借助一个非线性准地转正压模型,数值模拟了基本西风气流的强弱、不同空间分布的天气尺度扰动涡对北大西洋涛动(NAO)位相转换的作用,以及大尺度双波地形对其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发现,适当弱的基本西风气流有利于下游系统西退使NAO由正(负)位相转换为负(正)位相;振幅强、活动范围大的天气尺度扰动波是NAO由负位相转换为正位相的有利条件,而加强并向北移的天气尺度扰动波是NAO由正位相转换为负位相的有利条件;叠加上大尺度双波地形后,NAO由正(负)位相转换为负(正)位相的个例数减少。对这一结论的理解,可采用有限振幅的罗斯贝波相速度公式。当基本西风气流(u0)越小,导致波动相速度(Cp)越容易出现负值,即下游系统越容易西退至中心,而原中心的模态将不断减弱,最终使中心的位相发生位相转换;当天气尺度波越强,就会产生较大振幅的波动,波动振幅(M0)的值越大,就会导致波动相速度(Cp)越容易出现负值;大尺度双波地形的存在使中高纬度的基本西风气流增强,从而使得波动相速度(Cp)越容易出现正值,不利于下游系统西退。除了基本流、天气尺度涡以及地形这些局地因子会对NAO位相转换的有影响,在大气中海温、热带季节内振荡等多种外强迫因素对NAO位相转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文利用热带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双变指数(RMM)和NAO指数,通过运用K均值聚类法将冬季北大西洋及欧洲地区的天气型态分为4种不同的流型,研究了不同时间段内8种不同位相的热带季节内振荡(MJO)与这4种流型的年际变化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发现,K均值聚类法划分得到的不同位相NAO的天数能很好地反映NAO指数;无论是在1978-1990阶段(简称P1阶段)还是在1991-2010阶段(简称P2阶段),MJO第三(六)位相超前影响NAO正(负)位相;但在P1阶段存在NAO的位相转换,当MJO处于第一位相时,NAO由弱的负位相转换为NAO正位相,当MJO处于第六位态时,NAO由正位相转换为NAO负位相;而在P2阶段NAO并没有明显的位相转换,当MJO处于第一位相时,NAO由偶极子结构转换为波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