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国际乒联对乒乓球运动进行了多次改革。改革后的乒乓球运动更具观赏性,竞技水平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变化的规则,运动员刻苦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运动损伤对专业运动员来说几乎是难以避免的,由于运动员长期处于高负荷的状态下训练,难免出现劳损,继发运动损伤。乒乓球运动特点鲜明,受伤的运动员较少出现重度损伤,但轻度损伤和中度损伤的发生率比较高,这会影响运动员参加正常训练和比赛。运动损伤所带来最直观感受的就是患部疼痛,这必然干扰运动员的正常训练和日常生活;运动损伤同时容易让运动员对日常训练和比赛产生抵触情绪,影响运动员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于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来说,本来训练任务重,同时需兼顾文化课学习,这使得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完成训练任务,以保持在较高水准的竞技状态,可能缺乏足够的休息时间,这潜在地增加了运动损伤的风险。广东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乒乓球优秀运动员,应该要特别重视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另外,广东省内的气候条件相对恶劣,气温和湿度的变化较大,因此存在不同于其它地区的运动损伤致因。所以,研究广东省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非常关键。本文主要研究较少得到学术界关注的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损伤的领域,以广东省内具有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的四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挑选当中的60名具有二级运动员证书及以上证书的高水平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在造成广东省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具体成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本研究应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结果如下:1、根据BMI指数的结果分析,广东省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体内部健康状况良好;绝大多数人的惯用持拍手是右手;持拍方式多以横握法为主,技术打法以弧圈类打法占据主流地位;运动等级大部分为一级,另有少部分二级运动员,还有一名运动健将级运动员,运动等级分布落差较大,出现人才断层现象。2、广东省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年限普遍超过5年;运动员热身准备活动完成度较高;但放松运动完成度则不理想;每周训练频次为2天-4天,每次训练时长为1小时-2小时,训练方案比较合理。3、训练和比赛中比较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冬季是经常发生运动损伤的季节;运动员主要发生损伤的程度为中度损伤和轻度损伤,大多数人病程超过1年,损伤性质一般为闭合性。从损伤发生的部位来看,膝部骨骼组织最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小腿部位的韧带组织损伤发生率较高,关节损伤发生部位较为分散,臀部肌群和上臂肌群也经常发生运动损伤,而皮肤损伤的几率较低。4、运动损伤发生后,选择自行购买药物治疗的人占比为四成,另有约三成的人选择理疗方式,而仅有少部分人寻求医疗救助;有少部分人表示不了解运动损伤及其预防的相关知识,而有近半数人认为合理安排运动量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在预防手段的选择方面,有较多人使用肌肉效贴布和运动保护护具。5、运动损伤的生理成因主要是BMI不正常;严重的运动损伤造成运动员刻意避让伤处,从而导致发力不正确而形成新的伤病;病程过长会让伤患部位难以恢复。心理成因是:有部分人缺乏运动损伤的成因机制和预防原理的相关知识,部分运动员缺少自我保护意识。训练成因是:训练内容不合理,运动员自身没有重视训练前的热身和训练后的放松。其它因素有场地器材因素;服饰不合身,装备使用不当;广东省气候温差变化大、广东省内湿度较高等。针对上述结果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一级预防上,重视热身和放松,保证充分的休息和营养供给,二级预防上,定期医务监督,正确使用急性损伤处置技术,三级预防上,调整训练计划,使用运动护具,加强专项素质训练。广东省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主要在贯彻实施一级预防的同时采取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联合的方式。在二级预防下形成的急性损伤正确处理的同时使用三级预防加强干预,在继续训练的情况下防止运动损伤程度加重,延缓运动损伤发生的时间,减轻运动损伤造成的伤害。针对广东省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具体情况,建议使用重点联合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