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事件中的流言研究——基于“非典”与“核辐射”的观察与思考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次重大灾难对于人类而言固然是一种不幸,但却常常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绝好机会。与“非典”一样,对于流言研究而言,2011年日本“核辐射”危机是一个观察流言、反思流言的重要窗口。   “非典”和“核辐射”危机发生后,流言皆四起。危机事件中流言为何总是“满天飞”?本文从流言发生机制的角度,首先分析了其共性的必然性的原因。这些因素包括风险全球化的存在和传播、信息通畅及公信力的不足、科学精神的缺失、利益驱动等等。其次,本文探讨了“非典”和“核辐射”流言在版本及传播轨迹方面呈现较大差异的原因。“知沟”及“信息沟”的存在使“非典”时期的“神童”流言在农村地区得以最大可能地传播和实践。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第三人效应”的影响及公众心理的变化使“核辐射”流言呈现出来去匆匆的传播轨迹。   流言的生命力在于一个“传”字。本文第二章着力探究流言的传播机制。首先从社会集体记忆的角度解析了同类流言的不断循环再现现象。继而运用“集合行为”理论解释了危机中公众的肖从、盲信行为。危机中的流言传播不仅是信息本身的传播,也是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者感情的传播。这两种传播都容易受到群体暗示、群体感染及群体模仿机制的影响。接着,本文分析了辟谣机制。正如卡普费雷所言,“辟谣是一门棘手的艺术”,辟谣有时会适得其反。因此,也对辟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非典”时期的“神童”流言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扭曲变形,本文结合奥尔波特等人的“信息失真”理论对其进行了解释。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其高度的复制性和转发功能使流言的变异程度降低,“信息失真”理论的适用范围也有了进一步修订的必要。除此之外,新媒体还会对流言的化播带来哪些影响,本章节的最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   从前两章节对流言成因与传播机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危机事件中流言的生成和传播受多种因素的触发和影响。因此,要想消除或减轻流言的不利影响,需政府、媒体和公众综合发力。“非典”危机加快了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的步伐。权威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有利于消除公众的不确定性。而信息是否权威,根植于受众内心的判断,因此公信力就格外重要。此外,辟谣时机的把握及传统媒体、新媒体优势的发挥是提高辟谣效果的关键。应对流言,贵在保持成熟与理性的心态,而这有待于公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信息辨别能力的提升。对待流言常见的防范措施还有行政、司法手段。对流言不加管制是危险的,但对流言的过度打击,却是更加危险的,因此,度的把握很重要。
其他文献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公众对信息的接受方式发生了改变,领导形象的传播渠道愈发的多元化,传播速率也变得更快。这种信息更透明、多元的媒介环境让领导的形象趋向于一种“去个人
当看到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的《女郎夏洛特》一画时,观众轻易就会被画面中那种摄人心魄的美所俘获。远处的树丛和河流上漂泊的苇草渲染了一种忧郁凄清的气氛。画面中央的小舟上坐着一位少女,美丽却又哀伤,她仰首望着远方,似乎在期待着什么,眼神中却又流露着绝望。船上的蜡烛,基督受难的雕像,垂到水中的毛毯,毛毯上色彩斑斓的图案,众多精致的细节像一个个谜语一样,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凄美至极的故事。  这幅画的渊源可追溯
期刊
新闻媒体往往被看作是客观现实通向主观现实的桥梁。将关于反腐这一客观现实筛选和加工为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主观现实,就是新闻媒体对反腐这一议题所进行的框架建构,而媒体框架涉
每年一度的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因为两个会议的时间基本重合或紧密连接,因此人们常将其统称为“两会”。“两会”将决定今后一段时期的政府工作计划,不仅是政治生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