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研究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9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命题和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社会任务和要求,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  推动民族地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湘西民族地区农村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层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着重于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基本要求、特殊环境,对如何实现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一定的理论探讨。  本文先解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本质,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由之路;是提高国民素质,坚定国民信仰的重大举措;是引导大众文化,弘扬主流文化的必然诉求;是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大众化与中国化相结合、大众化与民族化相结合、大众化与实践性相结合、大众化与群众需要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入对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要性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具体体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保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农村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保证。结合湘西农村具体情况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即: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民族经济发展、促进指导民族文化建设、促进维系民族政治稳定。  通过对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要性的分析后,重点阐述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殊性,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地域条件的特殊性、社会条件的特殊性、接受主体的特殊性、运行条件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般途径和特殊途径,即改善条件、优化主体、建立队伍、完善机制的一般途径和强化特殊载体的特殊途径。
其他文献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近40年时间内,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飞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店铺、繁华小区、声光化电、工业企
分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成为了一种出现在经济社会中的自然现象。分工产生于在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引导之下,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为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