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利用MIPO技术处理股骨干粉碎骨折时,由于解剖暴露的不充分,导致调整钢板位置的难度加大。通过三种应力实验,验证在保证所有螺钉均穿透双层骨皮质的前提下,斜置锁定钢板与正置锁定钢板对骨折应变、钢板应变、模型固定强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0根与人体股骨力学性质类似的仿制人工股骨模型,随机分成A、B、C、D四组,每组10根,在股骨小粗隆下15cm和17cm处横行截骨,取得长2cm圆柱型骨块,将该骨块修整后放回缺损区模拟股骨中段粉碎骨折模型。后均用12孔锁定钢板和皮质骨螺钉固定,A组采用标准AO技术固定,即钢板中点正对骨折中心,钢板放置在股骨正中的纵轴线上;B钢板放置在与股骨轴线成5度夹角的轴线上;C组钢板放置在与股骨纵轴成10度,d组钢板放置与股骨纵轴成成角15度。测量内固定后四组在轴向压缩、三点弯曲、轴向扭转试验中钢板表面的局部应变,骨折块内外侧应变,以及模型的最大抗弯强度、最大抗压强度和最大抗扭转强度。所有数据用SA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定四组固定方法的力学性能。结果在不同的压缩载荷应力下,A、B、C、D四组随着钢板斜置角度的增大,d、e两点的应变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500N在载荷应力下,d点骨折的应变在4-5%之间,而e点的应变在1-2%之间。在1200N的载荷应力下d点的应变在7-8%之间,e点的应变在2-3之间。在1800N的载荷应力下d点的应变在9-11%之间,e点的应变在4-5%之间。在不同的弯曲载荷应力下,A、B、C、D四组随着钢板斜置角度的增大,d、e两点的应变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200N在载荷应力下,d点骨折的应变在4-5%之间,而e点的应变在1-2%之间。在500N的载荷应力下d点的应变在7-9%之间,e点的应变在2-3之间。在1000N的载荷应力下d点的应变在11-13%之间,e点的应变在5-6%之间。在较小的扭转载荷应力下(10N·m和20N·m),A、B、C、D四组随着钢板斜置角度的增大,d、e两点的应变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10N·m在载荷应力下,d-e点骨折的应变3-4%之间。在20N·m的载荷应力下d-e点的应变在7-8之间。在较大的扭转载荷下(50N·m)d-e点的应变在9-24%之间,在钢板旋转角度大于10度即C组,钢板两边螺钉失稳,致使骨折应变突然明显增大,具有统计学差异。在1800N的压缩载荷下,钢板a点的应变减小,b、c点的应变增加,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00N的弯曲载荷下,钢板a点的应变减小,b、c点的应变增加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N·m的扭转载荷下,钢板a点的应变减小,b、c点的应变增加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轴向压缩载荷下,内侧骨折块应变大于10%时,实验停止。A、B、C、D四组随着斜置成角的加大,模型内固定强度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弯曲载荷下,内侧骨折块应变大于10%时,实验停止。A、B、C、D四组随着斜置成角的加大,模型内固定强度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扭转载荷下,A组在强度为105.35±6.18时,骨折应变>10%,B组出现骨折应变>10%所需强度为107.12±5.24,C组在扭转强度为85.74±8.05MPa时钢板两端的螺钉断裂,D组由于螺钉一侧的骨质薄弱,在螺钉断裂之前,先行切出骨皮质,强度为56.25±6.53MPa。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斜置钢板对模型抗轴向压缩强度和抗弯曲强度产生的力学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大于10度的斜置钢板明显降低模型的抗扭转强度。也提示在完全负重运动时,斜置钢板大于10度会使骨折应变明显加大,容易导致骨折不愈合。以上结论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利用MIPO技术处理股骨干粉碎骨折时,尽可能使钢板与骨干纵轴平行,尽管这些操作可能进一步损伤软组织,破坏组织血运,延长手术时间,增加了医务人员在C型壁下暴露的时间,但是本实验验证大于10度的斜置钢板会明显降低骨折固定的抗扭转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