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对外担保这一现象在商事交易中极为普遍。公司对外担保,是公司通过自身的信用或财产保证他人债权实现的风险行为。我国有关公司对外担保的法律规定在表述上过于简洁,从而导致公司对外担保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十分不规范。这不仅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广泛讨论,还造成了司法裁判的不一致。本文立足《公司法》第十六条有关规定,对公司违反章程对外提供担保的效力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笔者试图摸索出一条基本路径,以此来解决理论上的分歧与实务中的难题。本文共分为四章,依次是:第一章为公司违反章程对外担保的形态;第二章为公司违反章程对外担保的司法裁判立场;第三章为公司违反章程对外担保争议焦点的再认识;第四章为公司违反章程对外担保效力认定的基本路径。本文第一章为公司违反章程对外担保的形态。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为公司违反章程对外担保的类型归纳,主要是从实践中抽象出简单的模拟案例予以分类总结,既简明又形象。第二节为公司违反章程对外担保的学理主张,主要介绍四种有关学说,同时对学术界的这四种学说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评议。本文第二章为公司违反章程对外担保的司法裁判立场。这一章主要是案例分析,集中介绍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作为终审法院判决的三个具有高度指导性意义的案例,分别是:(一)中福实业担保案;(二)银大公司担保案;(三)振邦股份担保案。从司法裁判的立场变化来看待公司违反章程对外担保的效力认定问题。本文第三章为公司违反章程对外担保争议焦点的再认识。本章主要集中讨论三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一)《公司法》第十六条的性质判定,即该条在性质上属于“效力性强制规范”抑或是“管理性强制规范”;(二)公司章程是否具有对世效力,能否推定第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章程中记载的事项,进而对抗第三人;(三)第三人是否具有审查义务,如果客观上要求第三人承担审查义务,那么审查的范围应该如何限定,以及应该参照什么样的标准来界定第三人的审查义务。本文第四章为公司违反章程对外担保效力认定的基本路径。主要分为理论指导与司法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基本路径的生成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才能使得基本路径不断拓展。本文旨在通过上述的学理讨论与案例分析,达到对今后理论发展及司法实践操作有所帮助的目的。本文总体上还是赞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司违反章程对外担保的裁判立场,其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适用是十分合理、可行的,并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