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氨基水杨酸(5-ASA)是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首选药物之一,鉴于传统给药方式的缺陷,对其给药系统的研究已成为药学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目的是制备具有结肠靶向功能的高分子药物,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有效的给药途径。 本文首先研究了5-ASA的合成工艺。以水杨酸和苯胺为原料,通过重氮化、偶合、还原等步骤制得5-ASA,对水杨酸的总收率达到80%~81%。对影响各步反应的因素进行研究,优化了工艺条件。比较了酸溶法和碱溶法两种5-ASA精制方法对产品质量的影响。DSC、IR测试表明,酸溶法产品纯度较高,宜于在生产中采用。初步研究了对氨基苯磺酸代替苯胺合成5-ASA的工艺,讨论了其用于制备5-ASA的可行性。 其次,以自制的5-ASA为原料,合成了5-丙烯酰胺基水杨酸单体(5-AASA),收率达51%,比文献收率(40%)有较大提高。以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5-AASA在偶氮二异丁腈引发下均聚或与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共聚,分别得到Poly(5-AASA)和Poly(5-AASA-co-NVP)两种高分子药物。用DSC、IR、~1H-NMR等方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所得产物即为目标物。 最后,用所制备的高分子药物进行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考察了不同pH值对药物释放速度的影响。释放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经历二十四小时以后,药物只有少量(<10%)释放。而在弱碱性条件下,药物在6小时内即释放出大部分药物(>90%)。同时,共聚物中亲水组分—NVP的引入,对酸性条件下的释放影响不大,但明显加快了药物在碱性条件下释放。这一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调整共聚物中NVP的比例对释药速度进行控制。根据人体胃肠道的生理特点,高分子药物释药的这种pH依赖性可被用于结肠靶向给药,成为一种有效的给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