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试验研究是以实证型功能性腹胀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在一般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比较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与常规西药口服治疗功能性腹胀的疗效差异,并比较其远期疗效,为临床上治疗功能性腹胀提供参考。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受试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配至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组(穴位贴敷组,25例)和西药莫沙必利口服组(西药口服组,25例)。穴位贴敷组选取中药木香、香附、枳壳、厚朴、大黄、陈皮等量,及1/3剂量的冰片磨成粉,然后加入适量香油调制成稠糊状,涂抹于脱敏药膏上贴于患者相应穴位,选取穴位:中脘、下脘、天枢(双侧)、大肠俞(双侧)、足三里(双侧),每次贴敷时间2-6小时;连续治疗5日,休息2日,7日为一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西药口服组采用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每次5mg,一天三次;7日为一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胃肠症状评分、测量治疗前后的乳果糖呼氢试验阳性率及空腹血浆P物质水平的变化,所得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疗效差异;并于治疗后三个月的随访期进行回访,比较两组的远期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胃肠症状评分、乳果糖呼氢试验阳性率及空腹血浆P物质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穴位贴敷组患者的胃肠症状评分和空腹血浆P物质水平下降较西药口服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穴位贴敷组患者的乳果糖呼氢试验阳性率与西药口服组患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有效率方面:治疗结束后,穴位贴敷组24例中,治愈4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83%;西药口服组23例中,治愈3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9.57%,穴位贴敷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口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远期疗效方面:穴位贴敷组复发3例,复发率13.04%;西药口服组复发6例,复发率37.50%;穴位贴敷组与西药口服组的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临床试验表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能有效改善功能性腹胀患者的胃肠道症状,降低患者乳果糖呼氢试验阳性率和空腹血浆P物质水平,在改善胃肠症状及降低空腹血浆P物质水平方面其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枸橼酸莫沙必利口服治疗。虽该试验表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远期疗效并不优于西药口服治疗,但穴位贴敷具有安全无痛、方便易行、无副作用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