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湿地是滨海潮间带的典型生态系统,底栖动物是潮间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潮间带的生态过程,还能较准确地评估潮间带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虽然我国学者已经对滨海潮间带红树林和盐沼湿地进行了不少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但存在着2个主要问题:(1)对大型底栖动物的鉴定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结果多种多样,甚至结果是相反的。(2)较少采用不同生境来比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按不同生境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取样,且运用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和生物指数,特别是M-AMBI等生物指数,比较和评估泉州湾潮间带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生境的环境质量现状,研究结果可为潮间带红树林种植、互花米草防治、大型底栖动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泉州湾红树林和盐沼湿地定量取样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71种,其中多毛类、腹足类、双壳类和甲壳类物种数较多,分别有67种、21种、24种和46种。洛阳、白沙和蟳埔红树林和盐沼湿地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分别有57种、89种和101种,呈现从湾内向湾口递增的趋势。2.聚类(CLUSTER)和多维尺度标序(MDS)分析结果显示,泉州湾红树林和盐沼湿地从湾内至湾口形成3个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洛阳红树林湿地以寡毛类-指海葵-短拟沼螺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栖息密度优势种,白沙红树林和盐沼湿地以寡鳃齿吻沙蚕-小头虫-短拟沼螺为群落栖息密度优势种,蟳埔盐沼湿地以加州中蚓虫-寡鳃齿吻沙蚕-长吻沙蚕为群落栖息密度优势种。3.洛阳、白沙和蟳埔红树林和盐沼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分别为870ind·m-2、462ind·m-2和1628ind·m-2,生物量分别是46.10g·m-2、25.97g·m-2和50.00g·m-2。白沙红树林和盐沼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较低,其中一个原因与养殖废水排放有关,养殖废水排放导致小头虫栖息密度较高而大个体动物较少。4.泉州湾蟳埔和白沙互花米草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是蟳埔3种、白沙3种生境最高的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70和2.80,表明泉州湾互花米草生境有利于各种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海洋底栖生物指数AMBI和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M-AMBI的评价结果表明,泉州湾潮间带绝大多数生境的环境生态质量属于受轻度扰动或无扰动。5.泉州湾白沙潮间带沉积物盐度较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和蟳埔潮间带低,可能与白沙村养殖废水排放有关。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与绝大多数理化因子、沉积物粒径参数无显著相关。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与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数、栖息密度、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小型大型底栖动物类群数、生物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可见,泉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理化因子影响较小,大型底栖动物与小型底栖动物之间存在着食物链网关系。6.泉州湾不同区域潮间带和不同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分布各异。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没有浮游生物食者,栖息密度组成上碎屑食者占较高比例,生物量组成上植食者占较高比例。白沙、蟳埔不同生境之间功能群的栖息密度组成较复杂,生物量植食者所占比例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