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联合山莨菪碱、地塞米松、氨溴索三种药物对早期(<48小时)一级爆震伤大鼠模型的动脉血气改善情况、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肺部病理学表现影响,探讨集束化治疗方案对早期肺爆震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5只)、损伤组B(15只)、氨溴索治疗组A(15只)、地塞米松治疗组D(15只)、山莨菪碱治疗组E(15只)、联合氨溴索、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的集束化治疗组F(15只),除C组外的各试验组中因采样时间又各分为6小时、24小时、48小时三个亚组(每组5只)。利用异径三通管道和定压气动型模拟爆破装置仅爆破胸部,制作大鼠肺爆震伤模型,治疗组分别在成功建模后腹腔注射氨溴索46.7 mg/kg(每日三次)或(和)地塞米松按5 mg/kg/d或(和)山莨菪碱按3.33 mg/kg(每日三次),损伤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致伤前和致伤后的呼吸频率、体重变化;其中各实验组分别在爆震伤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各处死5只大鼠,收集动脉血气分析、Yelverton病理评分、肺组织湿/干重比(W/D)值、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数据,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表现,利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动脉血气分析:肺爆震伤24小时后,损伤组表现为渐进性呼吸酸中毒,伤后48小时差异较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存在低氧血症,治疗后血气分析较损伤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尤其集束化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各项血气指标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脉血TNF-α及IL-6:血浆TNF-α在肺爆震伤后24小时达到最高(P<0.05),血浆IL-6在肺爆震伤后6小时达到最高(P<0.05)。造模24小时后,各治疗组除氨溴索治疗组外的TNF-α均值较B组有下降(P值<0.05);造模6小时后,氨溴索治疗组和地塞米松组血清IL-6浓度显著低于B组(P<0.05)。3.肺组织W/D值:B组肺组织W/D值高于C组(P<0.05)。A、D、E组肺组织W/D较C组高(P<0.05),但较B组均有下降,其中肺爆震伤48小时后氨溴索组治疗肺组织W/D较B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44)。与B组对比,F组肺组织W/D下降更为明显,F组治疗24小时、48小时后的肺组织W/D值与B组对比显著降低(P<0.05);治疗48小时后F组W/D值显著低于D组、E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0、0.019)。4.肺组织病理变化:除C组外,所有大鼠肺组织表面见大小不等弥漫性片状出血,双肺体积增大、肿胀,切面及气管腔内可见暗红色泡沫状液体溢出,以爆震伤后6小时、24小时最为明显,至爆震伤后48小时双肺肿胀减轻。光镜下见,除C组外,均可见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泡毛细血管损伤,肺泡融合形成“肺大疱”,肺泡及间质出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炎症及水肿以24小时最为明显,至爆震伤后48小时水肿减轻,A、D、E、F组损伤改变轻于B组,F组在上述4组中损伤最轻。结论1.利用定压型气动模拟装置和三通管模型,可成功制作肺爆震伤模型。2.大鼠肺爆震伤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山莨菪碱、氨溴索药物干预后,血气分析改善、炎症因子水平下降、HE染色可观察到肺损伤减轻,提示该三种药物可对大鼠肺爆震伤有治疗作用,且存在相加作用,集束化治疗优于单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