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化学发光方法因为具有敏感度高、信号强度好、反应条件温和可控等优势而被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研究中。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电化学发光性质的纳米粒子,其电化学发光性质及其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目前正在被广泛研究。本论文系统的研究了不同粒径的MPA-CdTe量子点在玻璃碳(Classy Carbon, GC)电极和氧化铟锡(ITO)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发光性质。在以上两种电极上,不同粒径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光强均随量子点浓度升高而增强。但是,在两种电极上,量子点发光电位、发光强度不同。此外,扫描速率、溶解氧及H2O2对量子点在不同电极表面的发光强度也均有不同影响。例如,粒径为3.0 nm的量子点在GC电极上发光峰出现的电位为-1.9 V,扫描范围为-2.0-0 V;粒径为3.1 nm的量子点在GC电极上发光峰电位为-1.0 V上,扫描范围-1.5-1.5 V;在ITO电极上,两种量子点的发光峰都在2.1 V上,扫描范围为0-2.1 V。就发光强度来说,两种量子点在ITO电极上的发光强度均远远高于在GC电极上的发光,而粒径3.1 nm的量子点的发光又强于粒径3.0 nm的量子点的发光。去除电解液中的溶解氧会使两种量子点在GC电极上的发光减弱,但对量子点在ITO电极上的发光则没有影响。在GC电极上,当加入H2O2浓度低于10-10 M时,两种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会增强,而当加入的H2O2浓度超过10-9 M时,两种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强度随H2O2浓度升高而降低;在ITO电极上,两种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随H2O2浓度升高而降低,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范围内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的减弱与H2O2的浓度的负对数成线性关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成功用粒径为3.1 nm的CdTe量子点标记甲胎蛋白抗体,并采用夹心法利用CdTe的电化学发光对甲胎蛋白进行了检测。在抗原浓度为10 ng/mL至200 ng/mL范围内,检测电极的电化学发光与抗原浓度成线性关系。与现有的检测方法相比,本研究采用的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信号强度,其检测限达到临床检测要求。本方法能够为肝癌诊断提供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