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定量PCR动态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类型,占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10%左右,APL最常见t(15;17)(q22;q21)的染色体位,该染色体移位检出阳性率约占98%。该异常可以累及维甲酸受体α(RARα),使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与RARα重排,最终形成具有特征意义的PML-RARα融合基因。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As2O3)治疗APL以来,APL的完全缓解率已达到70%以上。但白血病复发一直是困扰临床缓解期以及后期的巩固、维持治疗,影响患者总体生存,而复发的根源主要是来自体内残留白血病细胞,即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检测融合基因产物,了解肿瘤细胞在治疗中的消减情况,对监测MRD具有很大意义。本研究旨在建立用实时定量PCR检测APL治疗后PML-RARαmRNA水平的技术平台,探讨PML-RARα融合基因在监测APL缓解后及MRD中的意义,以及APL亚型与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Taq Man法进行实时定量PCR动态监测患者骨髓PML-RARα融合基因的变化。对32例初治的APL患者治疗前、缓解后、巩固及维持治疗期间每3个月检测一次动态监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1、初发32例患者中28例(87.5%)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长期随访的28例完全缓解(CR)患者,4例分子学复发,其中1例发生于CR1后3个月,诱导缓解治疗后达CR2 ,随后3个月再次出现分子学与血液学复发,再次诱导后达CR3;3例发生在CR1后3、4月复发,经1疗程诱导后缓解;随访结束时生存期已达24个月。2、本研究28例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中APL的L型19例,S型9例,经用ATRA或ATRA+DNR诱导治疗后,L型有18例达CR, S型有6例达CR,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型1例复发、1例死亡,S型3例复发、2例死亡,复发率和死亡率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PL在CR期定期监测PML-RARα融合基因,可尽早发现分子学复发,及时治疗避免血液学复发。治疗后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水平明显下降,复发时基因转录本水平又升高,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疾病进展治疗关系一致,这有助于监测MRD,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2、本研究发现融合基因阳性的APL的L和S亚型经过相同的诱导治疗后CR有差异,但是其复发率及死亡率无明显区别。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n=64),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
目的:观察分析奥拉西坦胶囊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10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