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教师嗓音疾病的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探讨教师嗓音疾病特点和中医证候的关系。围绕教师嗓音疾病的主要危险人群和主要危险病种,针对他们的主要危险因素,结合中医辨证,在此基础上初步制定教师嗓音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策略,为职业嗓音疾病的防治提供思路。方法:通过方便样本调查方法对佛山市南海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教师嗓音病的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及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统计教师嗓音病流行病学的基本特点(人群分布),采用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教师嗓音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主要危险病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36.80±9.97岁。其中幼儿园教师的平均年龄最小,初中教师的平均年龄相对最大。(2)教师嗓音病的检出率较高,总体检出率为73.7%。其中幼儿园教师嗓音病的检出率为69.7%、小学教师嗓音病的检出率为70.6%,初中教师嗓音病的检出率为77.7%。(3)不同基础特征教师嗓音病的检出率在学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历越低检出率越低,学历越高检出率越高,而在性别、血型、性格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教龄教师嗓音病的检出情况较为复杂,总体看基本上是:检出率最低的是教龄<1年的教师,检出率最高的是教龄11-20年的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从事主要科目教学的教师嗓音病的检出率高于从事辅助科目教学的教师嗓音病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专职行政教师嗓音病的检出率低于教学教师(包括教学兼职行政教师)嗓音病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班主任教师嗓音病的检出率高于非班主任教师嗓音病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以广东话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师嗓音病的检出率低于以普通话、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师嗓音病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以情感型、自然型为主要教学风格的教师嗓音病的检出率高于以理智型、幽默型、技巧型为主要教学风格的教师嗓音病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嗓音病教师的每周课时高于非嗓音病教师每周课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4,P<0.05)。(11)专职行政岗位教师发生嗓音病的风险是一线教学岗位教师的0.372倍(95%CI:0.164~0.843),从事主要科目教学的教师发生嗓音病的风险是从事辅助科目教学的教师的1.602倍(95%CI:1.016~2.525)。周围环境嘈杂教师发生嗓音病的风险是非周围环境嘈杂教师的2.107倍(95%CI:1.291~3.440),工作生活压力大教师发生嗓音病的风险是非工作生活压力大教师的1.649倍(95%CI:1.077~2.525)。长时间讲话教师发生嗓音病的风险是非长时间讲话教师的1.863倍(95%CI:1.184~2.932),感冒时照常讲课教师发生嗓音病的风险是非感冒时照常讲课教师的1.705倍(95%CI:1.020~2.849)。有胃酸反流疾病的教师发生嗓音病的风险是无胃酸反流疾病的教师的1.590倍(95%CI:0.671~3.769),有鼻窦炎疾病的教师发生嗓音病的风险是无鼻窦炎疾病的教师的2.725倍(95%CI:0.933~7.958)。有咽干症状的教师发生嗓音病的风险是无咽干症状的教师的2.667倍(95%CI:1.273~5.586),有气短症状的教师发生嗓音病的风险是无气短症状的教师的4.073倍(95%CI:1.111~14.932)。(12)教师嗓音疾病的主要中医证型排前五位依次分别是:肺脾气虚证、痰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痰湿)脾虚湿困证、肺肾阴虚证。(13)教师嗓音疾病的主要西医疾病排前五位依次分别是:慢性咽炎、慢性喉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声带小结。结论:教师嗓音病的总体检出率较高。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从事主要科目教学的教师、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班主任教师、以普通话或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师、以情感型或自然型为主要教学风格的教师、每周课时较多的教师。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环境中的“周围环境嘈杂”、“工作生活压力大”,用声习惯中的“长时间讲课”、“感冒时照常讲课”,相关疾病中的“胃酸返流”、“鼻窦炎”,自觉症状”咽干”、“气短”。主要西医疾病为:慢性咽炎、慢性喉炎,有时合称慢性咽喉炎,属于中医慢喉痹慢喉喑范畴,中医辨证主要分为肺脾气虚证、痰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脾虚湿困证、肺肾阴虚证。中医药综合防治策略在于:健康清淡饮食、固护脾胃;加强运动锻炼、行气活血;加强修养、保持健康心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改正不良用声习惯;根据不同的证候特点,选用不同的方药或中药润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