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临床处理对策及母儿结局。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0~2007年共21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研究组),诊断标准为孕期两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记录产妇的年龄、孕产次、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临床表现、合并症及并发症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骨髓象、免疫指标)、治疗措施、分娩及麻醉方式、产后出血情况、新生儿结局等多项指标;同时随机选取同期血小板正常的孕妇21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其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结果:研究期间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216例,同期分娩总数为1655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1.30%,其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者最多,占62.96%(136/216),其次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96%)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11%),其它少见的原因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巨幼细胞性贫血、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抗磷脂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后溶血尿毒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病毒感染等。治疗方法为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血小板计数<20×10~9/L,或妊娠中晚期血小板计数<50×10~9/L,有出血倾向时,尤其在终止妊娠前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制剂。216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阴道分娩86例(39.81%),剖宫产130例(60.19%),比较两种分娩方式者入院时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剖宫产率为52.31%,与研究组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中,产后出血8例,产后出血率为3.70%,对照组产后出血5例,产后出血率为2.31%,两组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130例剖宫产中,103例采用局部麻醉加静脉麻醉,2例采用全麻,25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未出现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216例患者共分娩新生儿220个,新生儿死亡1例,血小板减少4例,颅内出血2例。结论:导致妊娠妇女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分娩方式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及产科相关情况。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不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手术前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麻醉方式以局麻加静脉麻醉为宜。新生儿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