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从语篇入手,分析“别看”在语篇中的两种类型及第二种类型的反预期功能。本文将“别看”分为两种:一是作为动词短语“别看1”,二是连词“别看2”。对“别看”的两种词性和用法分别置于语篇中做相关分析。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依据、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以及语料的选择。第二章主要是对“别看”的两种类型做了相关分析,将重点放在了动词短语“别看1”和连词“别看2”的区别上,即是否能做句子成分和是否有意义虚化等。第三章集中分析动词短语“别看1”。对其基本结构、句法特征和语义内容作了研究。它在句子中位置较为灵活,既可以跟语气词“了”组合单独成句,也可以位于句首、句中或是句尾。其语义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否定行为意义,二是否定隐含意义。前者以塞尔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与奥斯汀(Austin)的“施为句”为理论依据,后者以格赖斯(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The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为理论依据,二者均以具体语料为例证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分析。最后一节为语篇分析,它在语篇中发挥衔接功能。第四章集中分析连词“别看2”。本章用三小节分别探究了以下内容:一是语义内容。即作为连词,发挥其在语篇中连接前后两个小分句的作用。二是归纳了九种基本结构模式,结合相关语料分析每种模式的不同特点及语义差别。三是反预期功能。根据对语料的综合分析,得出“别看2”出现的语义背景,另外归纳了反预期的三种类别,即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以及与某个言语社团的共享预期相反。第五章则研究了“别看2”的连词化机制。一是句法环境。“别看V1,V2”的固定句式,尤其是后续句V2的出现是“别看”由动词短语“别看1”发展成连词“别看2”的关键。二是语义条件。在语义能否自足方面,连词“别看2”所引导的小句语义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说,只有“别看2”引导的小句与一个后续句组合起来才能构成语义自足;在主语能否补出方面,连词“别看2”之前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主语,或者不能补出主语,即便有像“你”“您”这样的第二人称代词出现,也并非真正的主语,而是一种虚指,提醒听话人注意,没有实际意义;在宾语方面,连词“别看2”宾语的具体性逐渐消失,抽象化逐渐增强。这几方面都为“别看2”连词化提供了条件。经过层次分析,与动词短语“别看1”的“别”和“看”的关系相对松散不同,连词“别看2”中“别”和“看”的缝隙消解,凝固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一个“取消分界”(boundary loss)或“粘合”的过程。实际上,“别看2”连词化机制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看”的主观化。“看”的词汇意义具象性逐渐减少,抽象性逐渐增加,客观性逐渐减少,主观性逐渐增加,以及范畴特征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这就是一个“非范畴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别看”意义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