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芫菁为鞘翅目(Coleoptera)芫菁科(Meloidae)昆虫的通称,世界共记录2500余种,我国已知130余种,所分泌的斑蝥素可医治多种癌症。出于药用目的,国内学者对斑蝥素提取类似物及衍生物合成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药用昆虫本身研究不多,特别是芫菁的人工饲养和生殖生态方面,在国内至今少见有关报道。本论文对豆芫菁属的锯角豆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和毛胫豆芫菁(Epicauta tibialis Waterhouse)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锯角豆芫菁、毛胫豆芫菁在贵州省分布广泛。锯角豆芫菁在贵阳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假蛹越冬;毛胫豆芫菁在贵阳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假蛹越冬。两者幼虫均共7龄,1龄幼虫为三爪蚴,2、3、4、5及7龄幼虫为蛴螬型,6龄幼虫为不吃不动的象甲型假蛹,1-5龄为取食生长期,取食蝗虫卵,7龄幼虫不再取食,蛹为裸蛹。2.两种芫菁均在土中产卵,土中化蛹。两者交配方式相同,开始时均为背伏式,交配成功后为直线式。雌虫产卵前仅交配一次,雄虫一生交配多次。毛胫豆芫菁雌虫一生可产卵2-4次,第一次每雌可产约200粒卵,以后会渐少,最后一次产约20粒卵。锯角豆芫菁雌虫一生可产卵3-5次,第一次产卵约80粒,最后一次产卵约20粒。3.两种芫菁成虫食性较杂,主要取食豆科、茄科、十字花科、某些蕨类植物及一些杂草的叶片。毛胫豆芫菁对四种实验植物的取食偏好性顺序为大豆>蕨类>西红柿>马铃薯。4.锯角豆芫菁个体较小。成虫平均体重:♀0.15g,♂0.14g,但其繁殖速率较快。在18℃、21℃、24℃、27℃、30℃下,测定了锯角豆芫菁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在温度27℃、30℃时,相对湿度60%,1500Lx每天14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的条件下,成虫羽化后,取食2-3天即可交配,7天可产卵,卵约10天孵化,幼虫取食蝗卵后平均20天可以羽化为成虫,实验室可实现40天繁殖1代,一年繁殖9代,饲养成功率较高。5.毛胫豆芫菁个体较锯角豆芫菁大,成虫平均体重:♀0.35g,♂0.33g,繁殖速率较慢。在27℃、30℃下,测定了毛胫豆芫菁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卵在27℃下40天才可孵化,幼虫期约为70天,因此不适合人工饲养。6.饲料植物种类对毛胫豆芫菁成虫的产卵时间及产卵量有一定影响。四种实验饲料植物按有利于毛胫豆芫菁产卵的顺序排列:大豆叶>蕨类植物叶>西红柿叶>马铃薯叶。7.两种芫菁的幼虫具有互残行为,仅捕食蝗卵,但幼虫不具有捕食某一种蝗卵的专一性。8.实验证明2种芫菁均在假蛹期滞育。低温可能是锯角豆芫菁幼虫滞育的诱导因素。而毛胫豆芫菁的幼虫在变温条件下比持续高温更容易解除滞育。9.在人工饲养过程中发现绒螨科的两种螨以及白僵菌对芫菁幼虫有寄生现象。10.实验室饲养锯角豆芫菁与野生锯角豆芫菁的斑蝥素含量无明显差异,刚羽化的锯角豆芫菁斑蝥素含量略高于取食产卵后的锯角豆芫菁斑蝥素含量。11.探讨了“锯角豆芫菁的野外助养——中华稻蝗的生物防治模型”的合理性及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