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比分析红花注射液给药前后气虚血瘀证大鼠全基因组的表达变化情况,并借助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确定影响气虚血瘀的关键基因群的和信号通路。进而判断中药红花治疗气虚血瘀证的分子作用机制。 方法: 实验一: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和高、中、低剂量给药组。每组各6只。采用饥饿饲养法结合疲劳游泳来模拟中医概念中的气虚血瘀状态,造模时间为两周。给药在造模进行一周后开始,给药组大鼠尾部静脉注射红花注射液,剂量按照高、中、低剂量为100、75、50 ml/kg/d,连续给药7天;模型组大鼠每日注射高剂量给药组同体积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不做其他处理。造模两周后结束,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记录其体重变化;各组大鼠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参数的检测。 实验二:另取1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给药组,依照上述方法分别造模和按高剂量给药,造模结束后提取血液中白细胞RNA。RNA质量检验合格后杂交基因芯片。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比分析红花给药前后气虚血瘀证大鼠的全基因组表达变化情况并通过基因数据库查找和分析,确定相关基因群和关键通路。免疫组化法验证基因芯片实验结果。 结果: 实验一: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呈现体重下降,体虚无力,毛色杂乱无光,尾部绀紫等典型气虚血瘀症状,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1s、5s、30 s、200 s剪切率下的全血粘度明显增加,凝血参数中的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明显缩短,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升高,提示造模成功。各剂量给药组大鼠的一般生理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并且相对于模型组的大鼠各剪切率下全血粘度显著降低,各项凝血时间延长, FIB含量减少。而且这种变化随着剂量的增加更加明显。 实验二: 1.基因芯片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表达上调基因有252条,下调基因有54条;给药组相对于模型组表达下调基因有32条,上调基因有196条。两个差异基因表达谱发生调控变化的交集基因有16条,其中,上调的有7条,下调的有9条。 2.对受红花调控基因进行功能查询,发现上调的基因主要与与细胞黏附、炎症应激反应、炎症因子分泌、细胞增殖和代谢相关。下调的基因主要与细胞分化和凋亡、炎性物质表达、炎症因子受体调节、信号转导、能量代谢相关。 3.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MAPK通路的在两组芯片间有着显著的调控作用。 4.免疫组化检测显示,MAPK通路中的关键蛋白JNK和ERK1/2在大鼠腹主动脉细胞中的表达受到明显的调控。 结论: 1.红花可显著调节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液黏度和血液凝聚的变化,并能改善其病理状态。 2.气虚血瘀证与炎症、免疫相关基因密切相关;红花的治疗作用是通过抗炎、调节免疫来实现的。 3.红花治疗气虚血瘀证的分子机制可能涉及MAPK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