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冈底斯北缘Pb-Zn-Ag多金属成矿带内的蒙亚啊矿区为研究对象,并对矿区内两种不同矿化类型的矿体进行了详细剖析。通过系统的矿床学研究,作者系统分析和探讨了矽卡岩的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冈底斯北缘Pb-Zn-Ag多金属成矿带内的蒙亚啊矿区为研究对象,并对矿区内两种不同矿化类型的矿体进行了详细剖析。通过系统的矿床学研究,作者系统分析和探讨了矽卡岩的矿物学特征、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性质、各类型矿体的成矿时代,并查明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性质和来源,厘定了矿床形成机制,初步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型。蒙亚啊矿区内发育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矿化,即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化。矽卡岩型矿体(以14号矿体为代表)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顺层产于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来姑组灰岩、灰岩夹砂岩的地层内,而斑岩型矿化(以13号矿体为代表)则主要呈脉状、网脉状、细脉浸染状产于中新世花岗斑岩体内。矽卡岩型矿体矿化复杂,但具有明显的世代关系,并可以分为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和表生氧化期,而硫化物的成矿作用主要发育于石英硫化物期。斑岩型矿化则主要与石英硫化物脉体相关。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矽卡岩型矿化成矿期温度为220~315 ℃,盐度为0.88~7.59%NaCleqv,而斑岩型矿化的成矿期温度则为275~335 ℃,盐度为4.0~5.5%NaCleqv。结合石英的H-O和硫化物的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及物质均主要来自于岩浆;而H-O同位素同时还表明,成矿系统中有大量的大气降水,并且大气降水的加入可能是导致硫化物沉淀的主要机制。对矽卡岩内的蚀变白云母的Ar-Ar测年可知,蒙亚啊矿区内的矽卡岩型矿化形成于54.6±0.4 Ma。而对直接容矿的斑岩体内锆石U-Pb测年则显示斑岩型矿化形成于13.7±0.2 Ma。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蒙亚啊矿区内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矿体,并非同一岩浆事件的结果,而应分别与印度-欧亚板块主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的岩浆作用相关。对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中新世花岗斑岩源区主要以壳源物质为主,而壳源物质物质的贡献也是导致蒙亚啊斑岩型矿体以Pb-Zn-Ag矿化为主的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可知,冈底斯北缘Pb-Zn成矿带以始新世成矿作用为主,其成矿时代与主碰撞期的岩浆作用时间相一致,因而显示其成矿作用可能同样受印度亚洲板片回卷,导致软流圈上涌所诱发的岩浆作用相关;中新世的成矿则可能同样是受冈底斯中新世斑岩铜矿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一致,即岩石圈地幔的拆沉作用。
其他文献
第1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iR-126及SPRED1/VEGFA表达水平与中医分型之间关系的研究目的:明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miR-126及SPRED1/VEGFA的相关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不同中医证型变化的可能机理,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中西医诊断、分型及预后提供早期的客观依据。方法:临床上收集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8例)作为实验组,非卒中健康者(30例)为对照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的重大生态工程。为了解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下土壤纤毛虫群落对其环境变化的响应和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的评价和监测提供参考。2016年3月至2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而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电站等应用的理想选择。为了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延长循环使用寿命,需要进一步开发新型电极材料。近些年由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高容量、高安全性而收到广泛研究,但是又因为传统负极材料容量有限,新型负极材料循环容量衰减较快。因此,本论文设计并制备了锂离子电池的负极,表征其电化学性能。1.采用碳包覆和纳米化的方法,通过对石墨烯浆料和铁
研究背景:动物的再生具有复杂的调控机制,需要细胞增殖、分化以及组织的重塑等过程的精细整合。涡虫强大的再生能力源于其体内丰富的成体干细胞(neoblasts),因此也被誉为干细
5G时代的到来,是对LTE历史一次重大模式转变,包括超大带宽的载频,极大的基站和设备密度以及不可计数的天线数量。和之前的2G,3G,4G不同的是,5G需要将所有新的5G空中接口和频
设S是幺半群,文献[2]中证明了在有有限几何型的有限生成幺半群上,每一个S-系都有SF-覆盖和CP-覆盖.本文第一部分证明了在有有限几何型的有限生成么半群上,每一个S-系都有SPF-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修建了大量的以混流式机组为主的低水头水电站,其水头范围为20~45m,其水轮机转轮型号主要为HL240。然而直到1992年水轮机转轮型谱JB/T 6310-1992出版,
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几种B位掺杂烧绿石型Tb2Ti2O7:Tb2Ti2-xSixO7、Tb2Ti2-xMnxO7、Tb2Ti2-xVxTbxO7磁光晶体的原料合成与提拉法生长,并探索研究了各个晶体的结构、基本物理性
膜泡的粘附不仅对膜泡适应周围环境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许多生命进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以往人们对闭合膜泡的粘附行为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对粘附开口膜泡只有Dong Ni等人在自发
十九世纪初期和中期,钢桥迅速发展,且杆件连接以铆接为主。在桥梁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铆接钢桥虽已逐步被高强螺栓连接钢桥和焊接钢桥所取代,但仍有大量铆接钢桥在使用中。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