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中的“凉州贤孝”:口头程式与表演活动研究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州贤孝主要由盲艺人演唱的,以演唱忠臣良将、贤孙孝媳之类的劝善内容为主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主要流行于甘肃省武威市,除此之外,还传播到了接壤的古浪、金昌、民勤、永昌、景泰等个别地区。本文以武威市凉州区的贤孝表演活动为研究对象,在口头程式理论和表演理论的综合指导下,对凉州贤孝的历史渊源和生成空间、唱词的程式化特征和表演活动做以系统考察,重点分析其变迁规律及原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建议。从凉州贤孝的表演内容看,其内容多以贤孙孝媳妇、淑女列妇,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寓扬善隐恶,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体现了凉州民众讲求忠孝节义和劝善行孝的道德评判标准。从凉州贤孝的表演形式上看,盲艺人依据一系列程式化的叙事范式、唱词道白、唱腔曲调来表演,在艺术化的表演中进行典型场景和细节描写,以达到感化和劝诫人们为贤行孝的目的。本文认为,凉州贤孝作为一种口头说唱艺术,具有程式化特征,同时艺人凭借其内部的一整套话语,通过与参与者在现场的互动,实现着表演的即时性和创造性,每一次表演都是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统一,在遵循一定规则的同时又富于创造性。这样一种独特的古老民间说唱艺术的代代相承与其繁衍生息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凉州地区的民俗文化底蕴是凉州贤孝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同时,凉州贤孝的内容和形式又充分地反映着当地的民俗传统,是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鉴于凉州贤孝目前处境堪忧,本文重点关注其表演的特征以及变化规律,挖掘其传承发展的内在机制,以期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它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教师知识分享行为与知识分享意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要让高校教师在"世界大学城"中主动实施知识分享行为,首先就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分享意愿。本文遵循理性行为理论的
当代行为经济学已经确认人类存在公平心理偏好,但并未回答它从何而来。本文提出一个演化解释:人类公平偏好的根源可能在于人类早期的进化过程。通过一个演化博弈模型和随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