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讨论肾功能正常及代偿期36例IgAN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Lee氏分级、Ka氏评分、肾小球系膜区免疫沉积物沉积度定量)、血生化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间的关系。 方法: 1.病例来源为武汉市第一医院肾内科自2002.11-2004.8期间行肾穿刺确诊为IgAN,肾功能正常及代偿期的39例患者。 2.排除3例不符合入选标准的IgAN患者,其中1例为收集资料不完整,2例为肾穿刺病理中的肾小球数太少。 3.36例IgAN患者中医证型分为肺(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4型。 4.将36例IgAN肾活检病理进行Lee氏分级、Ka氏评分、肾小球系膜区免疫沉积物沉积度定量评分。 5.观察血生化指标:BUN、Scr、Ccr、ALB、IgA、IgM、IgG、C3、C4;尿检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 6.分析36例IgAN中医证型、Lee氏分级、肾小球系膜区IgA、IgM、IgG、C3各免疫沉积物及尿蛋白定量的分布特点。 7.比较肾功能正常及代偿期36例IgAN中医证型与肾脏Lee氏病理分级、Ka氏病理评分、血生化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 1.36例IgAN中医证型分布:肺(脾)肾气虚型9例,气阴两虚型21例,肝肾阴虚型3例,脾肾阳虚型3例。 2.36例IgAN中Lee氏分级分布:Ⅰ级0人,Ⅱ级6人,Ⅲ级14人,Ⅳ级15人,Ⅴ级1人。 3.36例IgAN中肾小球系膜区各免疫物沉积分布:IgA为36例(100%),C3为33例(91.7%),IgM为27例(75%),IgG为16例(44.4%)。 4.肝肾阴虚型与脾。肾阳虚型病例较少,失去统计意义,故只对肺(脾)肾气虚型与气阴两虚型两证型进行比较。 5.肺(脾)肾气虚型与气阴两虚型IgAN肾小球系膜区免疫沉积物类型比较:9例肺(脾)肾气虚型中,IgA+IgM+C3型7例(77.8%),IgA+IgM+IgG+C3型2例(22.2%),无单纯性IgA沉积;21例气阴两虚型中单纯性IgA沉积1例(4.8%),IgA+C3型4例(19%),IgA+IgM+C3型3例(14.3%),IgA+IgG+C3与IgA+IgM+IgG型各1例(各4.8%),IgA+IgM+IgG+C3型11例(52.4%)。 6.肺(脾)肾气虚型与气阴两虚型Ka氏病理评分比较:两证型在节段损害Ka氏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脾)肾气虚型节段损害的Ka氏评分比气阴两虚型低;在总Ka氏评分,系膜增殖、球性硬化、间质炎性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血管病变Ka氏评分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7.肺(脾)肾气虚型与气阴两虚型在肾小球系膜区免疫IgA沉积度定量比较:两证型在肾小球系膜区免疫IgA沉积度定量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脾)肾气虚型肾小球系膜区免疫IgA沉积度定量高于气阴两虚型;在IgM、IgG、C3沉积度定量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 8.肺(脾)肾气虚型与气阴两虚型在血生化指标的比较:两证型在Scr、Ccr的湖北中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IgA肾病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及生化指标关系的临床研究 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P<0 .05),肺(脾)肾气虚型Scr低于气阴两虚型,肺(脾) 肾气虚型Ccr高于气阴两虚型;两证型在血BUN、Alb、IgA、C3、C4、工gM、 lgG的比中无显著性差异(P>0 .05)。9.肺(脾)’肾气虚型与气阴两虚型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36例IgAN尿蛋 白定量在<1.09组、1.0一3.摊组、>3.摊组的病例分布人数大体相同。 其中每一中医证型在各蛋白尿组均有分布,没有明显偏态分布。两证型在 24h一UTP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肾功能正常及代偿期的工gAN,中医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型最多2.肾功能正常及代偿期的IgAN,Lee氏分级是以H、m、IV级为主,I、V级 较少。3.肾功能正常及代偿期的IgAN,肺(脾)肾气虚型肾小球系膜区免疫物沉积 以3种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气阴两虚型中的免疫复合物沉积类型以4种 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肺(脾)肾气虚型向气阴两虚型转化时,免疫复合 物沉积类型增加。4.肾功能正常及代偿期的工gAN,肺(脾)肾气虚型肾小球系膜区1 gA沉积度 高于气阴两虚型5.肾功能正常及代偿期的IgAN,肺(脾)肾气虚型肾小球的节段损害比气阴 两虚型轻。6.肾功能正常及代偿期的IgAN,肺(脾)肾气虚型的Scr水平较气虚型低, Ccr水平较气型高。7.肾功能正常及代偿期的IgAN气阴两虚型肺(脾)肾气虚型尿蛋白定量与气 阴两虚型无差别。8.病理及临床指标显示肾功能正常及代偿期的IgAN肺(脾)肾气虚型比气阴 两虚型轻。关键词:工gAN中医证型肾脏病理血生化指标尿蛋白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