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地理一直以来就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逐渐突显出来并愈演愈烈,高中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学生区域地理素养的养成有重要意义。高考命题也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对相应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进行综合考查,大大提高了区域地理学习的难度。然而区域地理的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区域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较少,学生普遍不感兴趣,并且受教学时间限制,教师往往只讲一些基本内容,缺乏归纳总结和针对性的课堂练习,也没有传授有效的记忆方法,所以学生仅仅靠死记硬背来加强记忆,不能较快较好的掌握,这样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也不利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更不必谈区域地理素养的养成。在教育领域内,记忆理论是为提高教学效果而服务的。本研究试图从现代记忆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出发,以文献法为主,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以“记忆理论”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域地理的记忆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弥补现有相关研究在系统性、发展性和创新性上的不足。首先,从影响记忆的认知心理学因素出发,探讨注意理论、表象理论对区域地理记忆的引导作用。注意理论分别从注意的分配、闪光灯效应、莱斯托夫效应、序位效应四方面来加强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后面的学习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表象理论通过帮助学生构建区域地理事物、区域地理文本信息的视觉表象,实现区域地图、区域地理原理图与区域特征的景观表象之间的转化,使学生获得相应地理空间关系的表象,促进区域地理知识、原理和结构的记忆。其次,从影响记忆的非智力因素出发,探讨情感理论、元记忆理论、自传体理论对区域地理记忆的引导作用。情感理论从学生美育、环境价值观的获取等方面来促进区域地理记忆。元记忆理论从关联性反思、训练与自动化生成等方面来实现外显元记忆向内隐元记忆的转换,并且这两种记忆控制会相互促进,使个体的记忆过程进展顺畅。利用区域地理叙事、区域地理档案袋的建立等手段来帮助学生获取区域地理自传体记忆,将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记忆转化成对个体本身经历过的具体事件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最后,利用关系结构理论将知识信息通过一定的关系联结在一起,加强学生的理解并进行记忆,这样的理解记忆往往更牢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品质。这些用来储存和回忆知识的关系系统包括种属关系、属性关系、类比关系、因果关系、归纳演绎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矛盾关系、分析与综合关系等,本文将分别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