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Coquillett)是我国瓜类蔬菜发生为害严重、难以防治的害虫。本论文主要研究瓜实蝇产卵驱避剂的生物测定方法,筛选出对瓜实蝇具有良好产卵驱避作用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品种,观察产卵驱避剂对瓜实蝇雌虫产卵行为的影响,测定其对杀虫剂的触角电位反应和嗅觉反应,开展产卵驱避剂的田间应用技术研究。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瓜实蝇产卵驱避作用的内容,为瓜实蝇的产卵驱避技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这对提升我国瓜实蝇的综合防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对瓜实蝇有较强的产卵驱避作用。本研究对9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进行了瓜实蝇产卵驱避作用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25 mg/L浓度下,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处理的瓜实蝇产卵量显著少于对照组瓜实蝇的产卵量,其中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产卵抑制率较高,分别为92.72%和89.11%,产卵抑制指数分别为0.07和0.11。2.瓜实蝇成虫对不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采用触角电位仪测定瓜实蝇成虫的触角电位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瓜实蝇雌虫的触角电位值最高,达2.225,其次是氯氰菊酯,其触角电位值为1.962,而氟氯氰菊酯的触角电位值最低,仅为0.972。对于同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瓜实蝇雄虫和雌虫触角电位值差异显著。瓜实蝇雌虫对溴氰菊酯的触角电位值为2.225,雄虫对溴氰菊酯的触角电位值为0.752,雌虫触角电位值约为雄虫触角电位值的2.96倍。3.Y型嗅觉仪测定瓜实蝇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瓜实蝇雄虫的驱避率为55.56%,但对瓜实蝇雌虫的驱避率最高达82.67%。氟氯氰菊酯对瓜实蝇的驱避率较低,对雄虫的驱避率为17.95%,对雌虫的驱避率为21.55%。瓜实蝇雌虫的触角电位值越高,则说明雌虫对该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嗅觉驱避率越高,驱避效果越好。瓜实蝇雌虫对溴氰菊酯的触角电位值最高,达到2.225,与之相对应,溴氰菊酯对瓜实蝇雌虫的嗅觉驱避作用最强,驱避率为82.67%。雌虫对氟氯氰菊酯的触角电位值最低,为0.972,此时,氟氯氰菊酯对瓜实蝇雌虫的驱避率仅为21.55%。4.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瓜实蝇雌虫产卵行为有明显影响。观察记录瓜实蝇雌虫在药剂处理和空白对照的苦瓜果实上的访问次数、试探产卵次数、产卵时间和产卵量。试验结果发现,雌虫在药剂处理的苦瓜果实上的访问次数、试探产卵次数、产卵时间和产卵量明显减少。5.全田喷施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防治苦瓜瓜实蝇。试验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对瓜实蝇的防治效果显著,在25 mg/L浓度条件下,药后3天、5天和7天,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对瓜实蝇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33%和77.78%、70.21%和64.84%与26.47%和23.65%。6.全田喷施植物表面膜剂稀释400倍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防治瓜实蝇效果提高。植物表面膜剂稀释400倍与2.5%的溴氰菊酯1000倍混合使用,药后3天、5天和7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44%、93.98%和69.56%,显著高于植物表面膜剂单用或溴氰菊酯单用防治效果。植物表面膜剂稀释400倍与50g/L的氯氰菊酯2000倍混合使用,药后3天、5天和7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89%、93.98%和63.77%,显著高于植物表面膜剂单用或氯氰菊酯单用对瓜实蝇的防治效果。7.全田喷施溴氰菊酯或氯氰菊酯结合植物表面膜剂配合套袋技术,防治效果提高。2.5%溴氰菊酯1000倍结合植物表面膜剂400倍配合套袋防治效果最佳,药后3天、7天和14天,对瓜实蝇的防治效果高达95.83%。50g/L氯氰菊酯2000倍结合植物表面膜剂400倍配合套袋处理的防治效果最佳,药后3天、7天和14天,对瓜实蝇的防治效果高达91.07%。两者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8.在瓜果花期,全田喷施2.5%溴氰菊酯1000倍和植物表面膜剂400倍稀释液处理或50g/L氯氰菊酯2000倍和植物表面膜剂400倍稀释液处理,结合套袋技术,谢花后3天对果实进行套袋保护,可有效防治瓜实蝇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