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代国家形态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1230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谈论治乱兴衰只有“朝代”的概念,今人探讨政治文明则更多关注“国家”。殷居三代之中,承前启后,殷代国家是公元前14至11世纪中原地区最高层级的政治组织,也是目前年代最早的有出土文字史料确认的中华文明早期国家。考察殷代国家形态,简言之即描绘殷代国家的具体面貌,对于理解早期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殷代国家的基本单元为“族邑”,即以贵族族氏组织为核心形成的聚落或“都-鄙”结构聚落群,典籍称为“邦”“方”或“邑”。其中规模较小者约相当于战国基层行政单位“里”,人口约有数百人;稍大者类似于后世“里”上之“乡”,平均人口约千余到七八千不等。族邑并不像有些学者想象的那样,居民全部是同一亲族组织的成员,事实上其人群的血缘构成复杂多样,族长及其家族成员(约相当扩展家庭规模)在族邑内部占据统治地位,下层贵族及平民往往来自不同的族氏。族邑的管理结构比较简单,依赖族长个人及其近亲“小子”、基层聚落首领“多尹”直接施政,政权形态与人类学所谓“酋邦”接近。国家直接管辖的地缘性聚落亦已诞生,但设置还很不稳定。殷代每个族邑都是独立的“邦”,商王为天下共主,凌驾于庶邦之上,众多族邑联结在一起组成国家,其基本结构为“殷邦与多邦并存,殷邦统治多邦”。殷邦(商邑)是以安阳殷墟为都邑、以“卫”“沬”等小邑为边鄙的三级复合聚落群,礼书描绘的建立地方行政的千里“王畿”并不存在。臣服于商邑的“多邦”分布广泛而无序,西起关中、晋南,东至淄、潍流域,南抵淮水上游,北至河北中部,尤以河南、山东及河北南部为统治力量最集中的区域。旧被排除在商人政权之外的所谓“方国”,实质也属于“四方”族邑的成员,也处在殷代国家的“天下格局”之中。政治定位不同的族邑在地域上错杂相交,故国家疆域呈现为“点”状聚集的形态,“圈层化”政治地理格局尚未产生。殷人统治者重视对交通道路的控制,尤其在泰山南北、太行山东侧等战略要地,国土形态一定程度突破了“点”的限制而连接成“线”。在“多邦并存”的国家结构下,殷邦是殷代国家的统治中心,殷墟都邑是殷邦的核心与代表。考古资料大体为我们展现出“商邑”的人员构成:内廷有来自“四方”族邑的侍从、仆役及卫士为王服务;“宫殿区”外围有“百僚庶尹”即由各族成员担任的“寝”、“箙”等职官;有“亚”、“服”两类群体,“亚”是各族邑贵族迁居安阳的分支,“服”为身份稍低的服事者,二者都听从商王差遣;有“宗工”即手工业作坊管理者,其下辖的工匠有些也出身于安阳外族邑。从墓葬资料看,“族墓地”旧说并不可信,“族”也不是安阳的基本社会单元,殷墟的大量外来人口生活在按地域划分的居民组织之中,因此商邑可能还存在基层聚落首领“里君”。显然“商邑翼翼”的统治地位是建立在“四方”族邑的支持之上。安阳外的政治势力可划为三种不同类型:(1)臣服的独立族邑,如部分“人地同名”的族长、“伯”、“方”等;(2)领受官职的族邑族长,如“侯”“任”“戍”等;(3)国家委派的直辖职官,如“田”“牧”“卫”等。第一类族邑往往对商王叛服不定,商王则要求他们履行联军作战、贡纳物资等义务,有时还抽调其族众组建“特种部队”,进入其领地临时止歇,要之统治模式呈“松散”特点。第二类族邑部分进入国家政权体系之内,“侯”独立性稍强,“戍”受商王掌控更深,第三类势力“田”“牧”本来是事务性职官,后转变为武官将领。商王设侯任戍、设官分职之举,实际就是将第一类势力转化为第二、三类势力的过程,其中显露出统治模式的“集中”特征。此外,田游巡省、迁徙与置奠等都是殷代国家强化“外服”统治的重要措施,商王在泰山周边的田猎已演变为武装游行,目的在于威慑摇摆族邑,掌控交通要道;迁徙置奠能够打破“族邑”原本的血缘地缘纽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治。商王是殷代国家权力的最高代表,“王”拥有至高独尊地位,至于甲骨文“某王”之“王”或可理解为动词“朝觐”。“王权”弱于后世的专制皇权,但又强于盟主的区域性“霸权”,与殷代国家“松散”“集中”并存的统治模式正相适应。“内外服”官员是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内服”职官体系渐趋完备,国家机器初具雏形;“外服”官员设置不固定,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均衡,很多还停留在“职事”层面,内、外服相互影响,造就了“小臣”等职衔虚虚实实的特征。殷代国家政务集中在“祀”与“戎”两件大事上,尽管政府架构尚不完善,但在国家权力的运行过程中,书面文件已得到有效应用,部分具体事项如“取刍”、征收卜甲等皆展现出稳定的程序、合理的人员配置乃至初步的“行政层级化”趋势。牧野之战周人克商,建立西周政权,其国家结构形式可概括为“周邦与多邦并存,周邦统治多邦”,与殷代“商邑”—“四方”结构相同,相应的内外分治统治模式、“点”状国土形态及至高独尊王权,皆与殷代国家相差无几。但西周国家统治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周人藉由“宗法”“封建”创建新邦,通过分封诸侯构建“圈层化”政治地理格局,在“内圈”对庶邦实施严密管辖,在王朝建设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最终使内、外圈庶邦朝着不同方向演变,理想化的结果殆即礼书描绘的内“王畿”、外“封国”模式。“一邦与多邦”的结构形式——“王朝与诸侯”的统治模式——“王畿与封国”的推演设想构成了三代国家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三部曲”。殷、周早期国家的某些统治措施,在春秋时期楚、晋县制中还有部分保留,可视为地方行政的最初萌芽。
其他文献
无论是要全面地把握古往今来的政治哲学发展史,还是要深刻地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真理问题都是一个必须要得到重视的理论视点。在古典政治哲学中,真理占据着“最高原则”的重要地位,这与理论哲学的思维传统在伦理和政治领域的贯彻具有最直接的关系。现代政治哲学作为实践哲学,呈现出一种与理论哲学和真理原则彻底分野的方向和趋势。不过,真理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在政治哲学家的视野中消失,相反,在黑格尔对政治哲学致思方
<正>提到方便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种食品几乎在每个超市的货架上都有一席之地。今天,咱们就来讲一讲方便面的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儿。方便面的生产现在的方便面基本都是在大型工厂内,经过几种大型机械流水线作业加工而成的。虽然不同种类方便面的生产过程略有不同,但是它们基本都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期刊
党在特殊历史时期对京汉铁路工人开展富有针对性的社会动员,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他们,工人的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京汉铁路工人身受双重压迫和剥削,在工会运动开展过程中,工人内心潜在的阶级仇恨得以激发,其反抗的斗争怒火得以引爆,这对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是一种强烈的助燃剂,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升级。建筑装饰行业迎来了新的挑战,行业面临洗牌,经营不善的中小型建筑装饰企业倒闭或者被并购,境况良好的中小型企业同样也存在着不断转型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企业核心资源之一的知识型人才重要性日益凸显,建筑装饰行业的中小企业要扭转困境,就必须采用高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出知识型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快速且可持续发
以锂电池作为动力来源的高科技产品目前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由于锂电池本身的化学特性,由锂电池引发的公共安全事件与日俱增,特别是锂电池自燃、爆炸及电解液泄漏3类主要事故,严重威胁公众的安全。该文从公众安全视角出发,分析诱发锂电池安全事故的因素,并用鱼骨图形式清晰表达出来,总结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用LEC评级法评估诱发事故的风险等级大小,找出诱发锂电池事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锂电池安全事故主要防范
学位
<正>差异教学,指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基于学生的美术学习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丰富美术课堂作业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本文从学生的差异性教学的时代背景、美术学习现状调查、分层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拓展美术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策略,以引导学生了解艺术领域的多样性,开阔视
期刊
<正>在多元智能理论当中指出,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的背景以及学习背景的差异,在智力结构上存在一定的不同,而在新课改的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当以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偏好等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而作业是美术学科当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深化学生美术知识认知,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美术作业的设计中,教师也应当进行分层设计,使作业更好地发挥设计的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