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公司财务舞弊、蒙蔽公众、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也是时有发生。像是我国近期爆出的中信泰富、中航油、平安保险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发生显然与内部控制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这不得不使我们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疑问和反思,如何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已成为目前上市公司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难题之一。针对内部控制的失效问题,我国于2008年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保障。研究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问题,有利于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其经营绩效的提高,而且对于保证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司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然后就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界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等进行详细的理论阐述,最后,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各个制度和非制度因素。本文共涉及六个影响因素,分别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增长速度和公司并购重组。本文利用2007-2009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述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论得出:公司规模、公司资产负债率和公司增长速度这三个非制度因素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程度较大,此结论进一步表明,在考虑各种非制度因素的情况下,这些非制度因素的影响作用会显得更加直接与明显,从而拓展了依据公司治理数据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研究的成果,从更广的范围对公司内部控制提出相应建议。面对这些非制度因素的影响,本文建议公司管理层应在职权范围内,提高对内部控制的理论认识,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实施活动,使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能够真正的发挥功用,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