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而大学视听说课程教学作为大学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主要课程,因此如何优化视听说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探索的重中之重。1996年,新伦敦小组首次提出多模态教学方法,提倡采用多种符号资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意义构建,这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此外,近些年来,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因此,很多学者和教师发现当下的语言教学可以在原有的以会话和文本为主的传统教学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多模态符号,从而提高语言教学效果。然而,多模态应用于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还未完全成熟,实证研究也偏向于大学综合英语的研究,在大学视听说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还有待加强。因此,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多模态在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和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现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输入提高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研究,将多模态教学模式具体应用于大学视听说课程教学,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多模态教学模式如何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的教学资源、互动、评价和环境中体现?其次,与当下“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视听说课中的多模态教学模式是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第三,视听说课中的多模态教学模式是否还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所影响?参照上述研究问题,作者选取了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专业两个平行班的80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18周的实证研究,具体为调查问卷和教学对比实验。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由同一教师教授同样的课本。其中实验组接受多模态教学模式,控制组接受当前由多媒体辅助的’传统’教学。在教学实验前后,作者依托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四级试题分别对两个班进行了听力和口语成绩前测和后测。借助SPSS分析软件,通过对收集的实验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将多模态应用于教学资源、互动、环境和评价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作用于意义构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其次,与接受当前多媒体辅助的传统教学的学生相比,接受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学生在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测试中成绩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提高;第三,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上研究结论能使大学老师明晰多模态教学模式视听说教学中的作用,敦促其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模态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甚至多元读写能力,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