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崂山是全真道教的发源地,崂山道教作为“全真道第二丛林”在道教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其斋蘸科仪音乐具有完备的形态与深刻的内涵,是在全真道教“十方韵”的基础上,受到东夷音乐、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戏曲等的多重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崂山韵”。崂山道教科仪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沉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其音乐的功能和特点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本文运用历史学、民族音乐学个案调查方法,根据史料记载和前人成果及实地考察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对崂山道教科仪音乐历史、艺术、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考证与分析。首先以历史年代为线索对崂山道教及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孕育、发生、兴盛、衰落进行了分析与梳理,指明了崂山道教及崂山道教科仪音乐历史传承之脉络和演变轨迹,并揭示了崂山道教音乐活动的现状。其次对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分类和崂山道教科仪音乐在仪式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本文将崂山道教音乐分为三类:“修道科仪音乐”、“祈禳科仪音乐”、“开度科仪音乐”。指出崂山道教音乐有修道养生、加固信仰,通神降魔、营造氛围等宗教功能。再者对崂山道教科仪音乐中“崂山韵”的调式、调高、旋律形态、节奏节拍、词曲的关系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崂山韵的调式主要为五声调式,以宫调式和徵调式居多。因道人念唱时多用自然发声方法,故音域最宽也只有十度左右。曲调采用类似以中心音为基础的回旋性的旋律反复使用,从而产生了经韵曲调相似的感觉。在节奏的分析中,将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节奏分为平衡与不平衡两类,平衡性的经韵多用在念诵腔和念唱腔中,不平衡性的节奏多用在经韵腔中。在词曲的关系上总结出“一曲一词”、“一曲多词”、“一曲多用”等特点用以揭示其形态特征。并对崂山道教科仪音乐“自然清静”的审美风格的形成进行深入的探讨。最后就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生成的环境,对其文化特质进行分析,崂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崂山道人的开放精神,使得民间音乐、戏曲、宫廷音乐、佛教音乐,儒家唱颂等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多元性,而崂山道教音乐有着自身的文化系统,历代高道的辛勤付出和不懈追求则是崂山道教科仪音乐延续性的主要因素。这也是崂山道教音乐延绵几千年,仍保持着勃勃生机的生命力的原因。对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旨在认清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实质和价值,为在当今环境下继承和发展崂山道教科仪音乐,尽到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