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其自身专业身份的认同是提高教师工作动机、责任感的关键。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也影响着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感知、适应与实践方式,教师唯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身份,提高自己的身份认同程度,才不会对新颁布的改革方案无所适从,不会在教育改革与自我角色转变过程中迷失自我。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近年来,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强力推动促使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关文件,多数学校已经意识到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意义,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活动开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主体,对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专业身份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活动中的态度和具体行为。然而,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整理,发现很多教师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惑:综合素质评价究竟能否促进学生发展?如何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角色应做怎样的转变?如何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基于此,本研究将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小学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的专业身份认同问题。研究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以全国范围内部分地区的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搜集数据、分析问卷数据探讨小学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的专业身份认同程度。首先,依据小学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态度、对问卷各维度的总体认同情况分析总体认同水平。其次,对小学教师在综合素质评价价值、综合素质评价认识与理解、自我角色定位、综合素质评价能力、环境支持五个维度上的认同程度分析小学教师具体的认同现状。最后,对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的小学教师进行相关的差异性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推行的必要性为高度认同;小学教师在综合素质评价价值认同维度上为高度认同、在综合素质评价认识与理解、自我角色定位、综合素质评价能力的认同和环境支持的认同维度上均为中度认同。根据问卷数据及访谈结果发现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者身份认同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认知不够全面;非班主任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意识与能力欠缺;部分教师的自我角色定位存在一定偏差;高年级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信任度不高;综合素质评价培训活动不足;学校开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活动类型不够丰富。通过数据与文献分析发现,影响小学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身份认同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教育评价观的影响,使得部分家长与教师陷入分数和等级中无法自拔;小学教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升学中不做参考,这种尴尬地位使综合素质评价遭遇轻视;教师误解综合素质评价会增加工作负担,导致教师的参与热情降低;学校和家长对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教师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得不到有力支持;综合素质评价理论研究薄弱,导致小学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还有待深入了解和学习。研究者通过对综合素质评价与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并结合问卷数据与访谈资料,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小学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专业身份认同的策略建议:政府层面要加强政策完善与政策宣传。通过政策宣传弱化传统教育价值观,唤起相关主体的综合素质评价意识、对综合素质评价政策文件进行进准解读、鼓励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等措施,促进相关主体尤其是小学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解与认可,进而促进小学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的专业身份认同;学校层面要注重正向引导与教师分工。学校通过确立育人的综合素质评价价值取向、开展相关主体的培训与教育对小学教师的评价者身份给予正向引导,同时出台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方案并对小学教师相应的责任进行细致的划分;教师层面要积极提高评价素养与评价能力。教师要坚持科学的学生发展观,形成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理念,努力提升自己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能力。最后,教师还应在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主动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强化自身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的身份认同。社会、学校、教师三方面的合力能够有效促进小学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的专业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