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大豆多糖铁配合物的制备、性质及结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水溶性大豆多糖为原料,制备了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Ⅱ)及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两种配合物,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水溶性大豆多糖铁配合物的制备工艺,接着对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的物理性质、抗氧化性、双歧杆菌增殖性及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水溶性大豆多糖与铁离子柱上反应的可行性。(1)为优化水溶性大豆多糖铁配合物的合成工艺,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设计实验,分析了水溶性大豆多糖与催化剂柠檬酸三钠的质量比、pH、反应时间及温度对配合物含铁量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Ⅱ)配合物,最优工艺条件为水溶性大豆多糖与柠檬酸三钠质量比1.89:1,pH3.89,反应时间1.56h,温度60.6℃,此条件下含铁量的模型预测值为23.08%,而对应的含铁量实测值为21.89%。对于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溶性大豆多糖与柠檬酸三钠的质量比1.92:1,pH8.89,反应时间1.47h,温度69.8℃,此条件下含铁量的模型预测值为31.94%,而对应的含铁量实测值为30.65%;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水溶性大豆多糖铁配合物的合成工艺可以用来指导实际生产。由二价铁和三价铁与水溶性大豆多糖配位反应的对比可知,三价铁与水溶性大豆多糖更易反应,结合率也较高。(2)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性质稳定,在pH114范围内不沉淀。对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表明,配合物对羟基自由基、亚硝酸盐的清除活性及对脂质抗氧化的活性均比水溶性大豆多糖好。在浓度为10mg/mL时,水溶性大豆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15.97%,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为53.95%,对脂质体氧化的抑制率为34.89%;而相同条件下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29.63%,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为67.54%,对脂质体氧化的抑制率为77.89%。对双歧杆菌增殖活性的研究表明,水溶性大豆多糖及其铁(Ⅲ)配合物对双歧杆菌增殖和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对双歧杆菌的体外促进生长作用优于水溶性大豆多糖。(3)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初步探讨了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水溶性大豆多糖与三价铁离子发生了配位反应,且水溶性大豆多糖以羧基参与配位反应,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是以聚合的β-FeOOH铁核为核心,水溶性大豆多糖在核表面结合形成的配合物。(4)在离子交换色谱柱上进行水溶性大豆多糖与Fe3+的配位反应,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初步探讨了反应机理及配合物的结构,为水溶性大豆多糖从提取分离到配位反应的一体化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正>可逆性胼胝体压部损伤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多见,致病因素多种多样,如癫痫、抗癫痫药物的毒性作用、抗癫痫药物的撤退、病毒感染、抗生素、低血糖、维尼克脑病、Marchiafav
会议
近几十年,关于NOx消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总体发展趋势是研发更加有效的NOx催化转化技术,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NOx排放法规。主要针对汽车尾气净化和燃煤电厂烟道气脱硝所涉
秀丽隐杆线虫在遗传背景、研究手段上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以它为模型的研究集中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多个领域,阿尔茨海默病(AD)的研究也列于其中。虽然它神经系统结构简单,
本文依托企业并购以及跨文化管理的理论,回顾了并购的历史与发展以及中国企业涉足跨国并购的情况,从深入的分析中得出整合在跨国并购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认为企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市场现状的调查研究,全面而系统地指出了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并分析了导致问题产生的各方面原因,旨在提出促进小区物
在神学思潮泛滥的大背景下,东汉后期具有宗教色彩的反抗活动日益增多,从而对黄巾起义的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汉末统治者对异端神学的宽容,为张角等人以宗教发动、组织大起义提供
随着微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工程领域对精密定位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设计和集成具有高精度、大行程以及快速响应的微位移平台是当前精密定位技术的一个关键。为此必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社会。针对伴随而来的海量信息,众多用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化笔记本工具应运而生,其中最常用并且性价比最高的就是数字化笔
建立二维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D2、维生素D3及β-胡萝卜素含量的方法。样品经皂化后以石油醚提取,经旋转蒸发浓缩后以乙腈/甲醇/四氢
我国的人口数量处于世界之最,人口众多,伴随快速城镇化和市场化,广大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日益严峻。虽然我国的住宅市场化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商品房为主体的房地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