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钎料钎焊接头热疲劳显微组织与残余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ackC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Sn-Pb钎料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和较低的熔化温度,曾是电子封装材料的首选。由于铅是有毒元素,特别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关于电子产品的WEEE和RoHs指令的出台,无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另外,随着电子产品微型化发展,焊点尺寸随之减小,作为支撑、通电和散热媒介,焊点所承受的力学、电学和热力学载荷越来越重。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如蠕变、热疲劳以及电迁移等突显出来,这就要求无铅钎料具有较高的服役可靠性。目前无铅钎料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合金化,另一方面是制备复合钎料。本文通过外加法向Sn-3.5Ag焊膏中加入体积分数为10%的微米级Cu、Ni颗粒制备了复合钎料。首先对复合钎料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以及润湿性能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复合钎料钎焊接头热疲劳作用后显微组织的演变,表面损伤的积累及热疲劳后的残余力学性能。主要的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钎料的显微组织中,在增强颗粒周围以及基板界面处生成了金属间化合物,其形态以及大小因加入颗粒而不同;Cu、Ni颗粒在Sn基体中的扩散系数以及Cu-Sn与Ni-Sn的激活能不同是造成显微组织差异的主要原因。颗粒的加入提高了钎料钎焊接头的剪切强度,其中Cu颗粒增强的复合钎料钎焊接头的剪切强度比Sn-3.5Ag的接头提高了33%,Ni颗粒增强的复合钎料接头提高了20%;熔融钎料流动性变差导致显微组织中的气孔是剪切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润湿性方面,两种复合钎料的铺展面积均比Sn-3.5Ag钎料下降了约15%,其中Cu颗粒增强的复合钎料其润湿角由11°增加到18°。在Sn-3.5Ag以及Cu颗粒增强复合钎料钎焊接头表面均观察到热疲劳损伤,在Sn-3.5Ag显微组织中,热疲劳裂纹沿着界面萌生,并且以45°角扩展到钎料内部;而Cu颗粒增强的复合钎料中,大部分裂纹只是沿着钎料及金属间化合物界面扩展而没有延伸到钎料内部;钎料内部,在Cu增强颗粒与其周围的金属间化合物之间观察到了热疲劳裂纹,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热应力,改善了接头的应力状态。Ni颗粒增强的复合钎料表面没有出现热疲劳裂纹,显示了较好的耐热疲劳的能力。本文研究了不同热冲击速度对Cu颗粒增强复合钎料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较快的冲击速度下,金属间化合物/钎料界面热疲劳损伤更加严重;而Cu增强颗粒与其周围的金属间化合物的损伤,在冲击速度较慢的情况下反而严重,主要原因可能是冲击速度较低时,低温停留时间更长,对Cu增强颗粒与其周围的金属间化合物的损伤更加严重。对热疲劳钎焊接头的残余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接头的剪切强度随着热循环的进行逐渐降低,在前100周期下降最快,在随后的热循环过程中下降速度逐渐降低,趋于平缓。在冲击速度较快的情况下,钎料的残余剪切强度下降更快,但下降趋势同较慢冲击速度相似。
其他文献
目的 应用带血管腓骨移植加压螺丝钉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 ,观察股骨颈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 在加压螺丝钉内固定的基础上 ,取自体带血管腓骨移植于股
脉冲MIG焊是一种焊接质量较高的熔化焊方法,它的突出优点表现为:熔滴处于受控状态下进行,因而均匀可靠,飞溅很少,焊缝成型美观;特别是这种焊接方法可以采用很宽的电流调节范
<正> 1 延边三角形绕组的不足众所周知,现行的三相异步电动机延边三角形绕组是将△连接的定子各相绕组分为在空间同相轴的两部分,并分别连接成内△和外Y形(以下用△符号表示)
本文研究了基于不锈钢电阻点焊_丁艺专家系统,用于对不锈钢电阻点焊生产中的工艺进行指导。由于企业对焊接技术计算机化的要求和国内外不锈钢材料及其焊接技术以及焊接专家系
[目的]探讨生产脱毒龙牙百合种苗的最佳途径。[方法]以龙牙百合无菌小苗和小鳞茎为材料,研究了茎尖大小来源与成活率和脱毒率之间的关系,高温预处理、化学抑制剂病毒唑预处理
民事判决既判力的效力范围分为主观范围、客观范围和时间范围.本文指出民事判决既判力的主观范围除了当事人之外,还包括当事人的继受人、占有诉讼标的物的第三人、诉讼担当时
为防止大坝因局部拉应力过大而产生坝体拉裂现象,基于拱坝温度场和温度徐变应力场基本原理,以江西省萍乡市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为例,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对拱坝施工期与运
<正> 1.6 延边三角形绕组我们知道,小容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一般均接成丫形(即通常所说的220/380伏电机,如JO2系列为4千瓦以下,丫系列为3千瓦及以下),而容量较大电动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是否应当交纳诉讼费用的问题规定不明确。本文解读了该问题的立法现状,分析了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应当交纳诉讼费用的原因,指出在我国
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制定、适用、执行刑罚的目的,也即国家的刑事立法采取刑罚作为对付犯罪现象的强制措施及其具体适用和执行所预期实现的效果。我国刑法学者对刑罚目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