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股骨偏心距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活动度、臀中肌功能和脱位率的影响。分析重建股骨偏心距在人工关节置换术恢复髋关节原有生物力学解剖关系中的意义,为高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重建股骨偏心距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2月共81例行单侧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对所有患者于术后3、6和12个月进行复查骨盆正位片,同时进行术侧髋关节功能、活动度及臀中肌功能评价的随访。根据假体置换术后术侧股骨偏心距与健侧股骨偏心距差值分为三组,将其中25例术侧偏心距小于健侧4mm以上定义为未重建组,29例术侧与健侧偏心距差值在4mm以内定义为重建组,27例术侧偏心距较健侧大于4mm定义为增加组。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期随访三组患者术后患侧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关节活动度、臀中肌功能以及脱位率,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三组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术后3月、6月、12月重建组和增加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优于未重建组(P<0.05);术后3月增加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重建组(P<0.05);术后6月、12月重建组与增加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2、三组术后12月髋关节屈伸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髋关节外展活动度增加组优于重建组(P<0.05),重建组优于未重建组(P<0.05);3、三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假体脱位率行?2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338,P=0.311>0.05);三组患者术后评价臀中肌功能,Trendelenburg试验(+)率行?2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317,P=0.042<0.05),臀中肌功能异常率:未重建组>重建组>增加组。结论在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时,重建良好的股骨偏心距对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在适当的范围内增加股骨偏心距能够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的髋关节功能康复,同时可以增加关节的外展活动度,提高臀中肌的功能,降低术后步态异常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