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茎叶黄酮成分研究及野罂粟碱中间体的合成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分二部分:第一部分黄芩茎叶黄酮成分的研究.目的:提取黄芩茎叶总黄酮,测定总黄酮的含量,分析单体成分,以提供黄芩茎叶药材用药的科学性和丰富充实新药申报资料.结论:1.该实验建立了一个提取黄芩茎叶总黄酮的方法,使用大孔树脂(Macroporous resin)为固定相,95﹪乙醇为流动相,从黄芩茎叶的水煮液中提取总黄酮.2.对提取的总黄酮进行含量测定,其总黄酮含量为51.08﹪,高于水提酸沉法得到的总黄酮.3.提取的总黄酮通过Sephadex LH-2000柱层析和HPLC制备色谱,得到六个化合物,其中三个化合物经化学及波谱方法鉴定,全部为已知结构化合物,分别为野黄芩苷(Scutellarin-7-O-β-D-gluclronide)、黄芩苷(Baicalin-7-O-β-D-gluclronide)和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Chrysin-7-O-β-D-gluclronide),另外三个化合物经质谱初步判断也为已知结构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apigenin-7-O-β-D-gluclronide),异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Isocarthamidin-7-O-β-D-gluclronide)和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Carthamidin-7-O-β-D-gluclronide).其中黄芩苷为首次从黄芩茎叶中发现.4.初步药效学实验证实,提取的总黄酮具有抗炎、解热作用.第二部分野罂粟碱中间体的合成.目的:合成野罂粟碱中间体—3,4-二甲氧基苯乙胺,为野罂粟碱的全合成工作奠定基础.结论:1.首次用锌汞齐加盐酸为还原剂合成了野罂粟碱中间体—3,4-二甲氧基苯乙胺,为野罂粟碱的全合成奠定了基础.2.采用相同的方法合成了胡椒乙胺和香草乙胺.
其他文献
感冒清热颗粒由荆芥穗、防风、柴胡、葛根等11味中药制成,具有疏风散寒、清热解表的功效,是临床常用感冒药。然而目前缺少对感冒清热颗粒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为了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控制方法,本文做了如下研究:1 感冒清热颗粒及其萃取部位的活性研究 本文将感冒清热颗粒这个复方药物看作为一个整体,按植物化学中对某一味中药进行系统成分分离的思路,从感冒清热颗粒清膏出发,...
近年来,一氧化氮(NO)在急性脑缺血损伤中的双重作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其既表现为神经保护作用,又有神经毒性作用,应用NO供体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对治疗脑缺血损伤已成为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新热点。本实验分为三个部分,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分别观察:1、NOS抑制剂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2、NO供体L-精氨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3、L-精氨酸和选择性NOS抑
本实验制备了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体脂质纳米粒(LAP-SLN)和半乳糖苷修饰的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体脂质纳米粒(LAP-GSLN),研究二者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比较其肝靶向作用。 一、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和半乳糖苷的合成和鉴定 拉米夫定(Lamivudine,LA)、十六酸和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在4-二甲氨基吡啶催化下反应生成十六酸拉米夫定酯(LAP);表面活性剂MOA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了HO-(
第一部分银杏酮酯及其复合物对实验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银杏酮酯复合物是银杏酮酯以大豆卵磷脂为赋形剂制备而成的.该部分采用实验性脑缺血模型研究银杏酮酯及其复合物对
目的:制备依托泊苷脂质体,测定其含药量及包封率,对其体外释放及原料药的体外释放进行比较,并对脂质体灭菌后的稳定性进行考察。 方法: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依托泊苷脂质体,通过均匀设计优化处方。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质体的形态和粒径,利用透析法测定其含药量及包封率,进行了模仿体内环境的体外释药实验,进行热压灭菌及~(60)Co灭菌两种灭菌方式,其中~(60)Co灭菌选用了两种辐射强度4KGY和
马来酸罗格列酮为第二代噻唑烷二酮类降糖新药,主要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来发挥药效,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该药自1999年5月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具有很好的高层前景.有关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