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分置是我国资本市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独有现象,指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被人为地划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类,导致了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局面。股权分置格局下,我国的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均存在严重的缺陷,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证监会于2005年4月29日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正式启动,2006年10月10日,中国石化股改完成后复牌,标志着中国A股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股票全流通,但是为了稳定股票市场的供给关系,避免股价的大幅度波动,对部分非流通股规定了限售期(锁定期),限制了其在股改后一段时期内的流通能力。因此,从上市公司股改结束到真正实现全流通尚需几年的时间,而这段时期则被称之为后股权分置时期。国内关于股权分置时期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全流通时期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而针对后股权分置时期这一承前启后阶段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充足。因此,本文选取后股权分置时期为研究区间,深入分析后股权分置时期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绩效的影响机制。本文在理论回顾和文献评述的基础上,理论分析了后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机制,构建出本文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研究假设。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了研究样本的技术效率值,并且分别实证检验了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管理层激励及债务融资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后股权分置时期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表现一般。2006年至200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均值分别为0.632,0.688和0.589,总体上表现一般。行业之间的差距明显,食品饮料业,医药生物制品业和金属非金属业的技术效率均值较高,三年平均值均高于0.63,纺织服装皮毛业和造纸印刷业的技术效率均值较低,三年的平均值均低于0.5。2.后股权分置时期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技术效率间呈现倒U形关系,转折点为50%,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应该构建股权适当集中且存在几个大股东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在股权属性方面,国有股比例对公司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但是随着国有股比例的降低已逐渐变得不显著;法人股比例与公司技术效率间呈现U形关系,表明法人股比例只有达到20%方可发挥出治理效用;流通股比例对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3.后股权分置时期董事会规模与公司技术效率间存在倒U形关系,即董事会规模存在最优值,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最优值为9人;独立董事比例对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对公司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年度董事会会议次数对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董事持股比例与公司技术效率间存在倒U形关系,转折点为18%。4.后股权分置时期管理层激励对公司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本文选取管理层年度报酬和管理层持股比例两个代表变量,检验结果表明作为短期激励形式的管理层年度报酬和作为长期激励形式的管理层持股比例均对公司管理层起到了激励作用,均对公司技术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股权激励尚未完全发挥效用。5.后股权分置时期债务的治理效用仍未发挥。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作为解释变量,检验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对公司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比例略有提高但并不显著,仍然保持在50%左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国有银行的“软约束”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尚不完善而导致上市公司债券发行数量较少。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股权结构,独立董事制度,股权激励制度及债权治理四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后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并将其作为上市公司的绩效指标,用于验证上市公司的治理效果。上市公司作为稀缺资源的配置者,其生产效率是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增加公司利润水平的核心。而技术效率作为反映上市公司投入产出水平的综合效率指标,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2.以股权分置改革为研究界点,选取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相关数据,比较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在股改后的2006年至2008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表现以及治理结构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作用。3.通过测度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值,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后股权分置时期的表现一般,且行业之间的差异较大。在资本较密集,进入壁垒较高或竞争较激烈的行业中,其技术效率表现较好,相反,在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其技术效率表现较差。4.运用分年度回归模型和混合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后股权分置时期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机制。本文分别检验了内部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管理层激励)和外部治理结构(债务融资)对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机制,在分析实证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后股权分置时期的治理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