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雄性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是雄性激素受体(AR)缺陷引起的雄性性发育失常,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疾病。患者通常具有正常的46,XY核型,其表型变化范围相当广泛,从完全的女性表型到不同程度的男性化不足。本实验室曾报道了一个雄性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中国患者大家系,遗传分析表明,雄性激素受体的Arg840Cys突变是引起本家系疾病的原因。家系中的患者个体呈现高度变异的表型特征。本文利用了具有显著代表性的三个患者个体,利用已建立的这些个体的生殖器皮肤成纤维细胞系(GSF),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突变受体的功能改变与表型差异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激素受体-配体结合实验中,和正常对照相比,患者的受体-配体最大结合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患者的受体-配体结合亲和力明显降低。在受体-配体解离实验中,患者的解离速度明显快于正常个体,且三位患者中病症严重程度与受体-配体解离速度呈正相关。此外,患者中的两位不育个体在受体-配体热稳定性实验中表现为热不稳定性,而可育患者则具有热稳定性。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家系中三位患者的AR-Arg840Cys转运能力也随着男性化不足病症的加重而递减。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别研究了野生型AR和突变型AR在每株细胞内转激活能力的差异后发现,和正常个体相比突变携带者的AR转激活能力明显受损,且受损的程度与患者病症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转激活能力越低,男性化不足程度越严重。当野生型AR转入后,其转激活能力得到明显的恢复,尤其在症状最轻的患者中这一现象相当明显。推测在该患者细胞中,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辅因子与AR作用,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得由突变所致的AR转激活信号传输的受损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本研究基于患者的GSFs,代表着患者自身的基因背景。正是由于患者间基因背景的差异,导致该家系患者显著的表型变化。为此,已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及抑制消减杂交的方法,在这些个体中寻找差异表达的相关辅调控基因,以期进一步阐明AR-Arg840Cys突变一因多效性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