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时代变迁,经方中药物应用出现了品种变化,有些药物被少用、弃用、代用等,本文基于这一现象,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梓白皮为研究对象,从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对《伤寒论》中梓白皮药源、历史演变及与同科属楸树皮关系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希冀为经方药物的临床应用寻求思路。鉴于《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在临床中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历代对梓白皮物种确定论述较少且争议不断的事实,文献研究从植物学、训诂学、考古学、历史学、本草学等方面、对仲景时期梓白皮药源问题及与同科属楸树皮关系进行了确证,同时对梓白皮古今演变进行了考证,并对后世梓白皮代用现象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东汉时期梓树、楸树是不分的结论,而且张仲景所用梓白皮为楸树皮。但由于受社会制度、历史因素、树种繁育等影响,梓树自汉以后逐渐减少,到晋唐时期在一些地方基本绝迹,才使得后世以茵陈、桑白皮等替代梓白皮用于临床,但对此代用现象历代医家颇有争议。在初步得出结论基础上,为更进一步确认《伤寒论》梓白皮所属植物品种及后世桑白皮替代的合理性,本文又从实验角度进行了论证,用梓树皮、楸树皮、桑白皮分别代替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梓白皮组成的方剂干预不同机制肝损伤模型,进行了效应观察。三方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化学性肝损伤作用结果表明:楸树皮各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ALT、AST,并具有降低总胆红素(T-Bili)作用,桑白皮中、高剂量组较梓树皮组亦有显著作用,梓树皮三个剂量组未有显著作用;三方对卡介苗加脂多糖(BCG+LPS)致小鼠细胞免疫性肝损伤作用结果表明:楸树皮中、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ALT、AST、T-Bili的作用,桑白皮高剂量组亦有显著作用,梓树皮各剂量组仍未有显著作用,但有改善趋势。三方作用于不同肝损伤模型,出现如此差异,可能与不同替代品组成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作用机制不同有关。上述研究结果一方面为证实《伤寒论》中梓白皮为楸树皮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表明当代以桑白皮代替梓白皮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但并非最佳选择。鉴于整体复方研究局限性,本文在上述结论基础上,围绕单味药是否存在差异,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